我国林产工业的区位分布及产业集聚研究

时间:2022-10-25 11:04:48

我国林产工业的区位分布及产业集聚研究

摘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区位商法计算了四大经济区和31省市区的区位商值,并通过构建林产工业产业集聚态势模型,分析了我国林产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优势型、实力型、潜力型与劣势型。结果表明:安徽、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四川6省为林产工业发展优势型地区,应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集团企业,建设林产工业园区;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西4省林产工业实力雄厚,但竞争态势略有下降,应分析原因,适当调整发展战略;以上海为代表的潜力型地区,发展态势迅猛,应重点关注,积极引导;劣势型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缺乏林产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林产工业;区位商;产业集聚;优势型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075-05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万亿,达到2.28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5.73%。从林业产业结构来看,林业三大产业比例不断调整(见图1),1998-2010年间,林业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幅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幅增涨。可见林业第二产业即林产工业发展迅速,已逐渐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林业产业的支柱性产业。林产工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林农就业增收、保障世界林产品供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较早,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新竞争优势理论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竞争而致,聚集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克鲁格曼通过构建工业集聚模型提出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地区将会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地区产业集聚。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也进行了很多研究,使用了RCA指数、K-SPEC指数、区位商、基尼系数等多种测度方法。梁琦计算了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值,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程大中、黄雯基于LQ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戴庆华等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测算江苏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果雅

上一篇:从“为仁由己”到“良知见在” 下一篇: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