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农村个性化作文教学

时间:2022-10-25 09:59:14

例谈农村个性化作文教学

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个性特征的学生习作,它要求文文相异,各不相同。但是,当今许多学生作文仿佛是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没有自己的血肉,没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往往是生搬硬扯,七拼八凑,或无病,假话连篇。许多作文模仿的多,创新的少,没有真情实感。作为农村初中学生,学生的活动天地相对狭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培养好学生的个性化作文能力,下面我就以案例的形式,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策略一:巧妇寻米――感受多元生活,广开作文“材路”

让学生体验多彩的生活,丰富作文素材。生活不仅指学校生活,还有家庭和社会生活。例如:节假日,要求学生写农忙时节帮父母翻晒麦子、拔秧插秧、做饭,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暑假期间,要求学生写暑期务工的体验,工地搬砖立模的辛苦,帮家长做电子玩具的枯燥和繁杂等;传统节日,布置学生自办“手抄报”,体验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清明节的祭扫踏青,端午节的采摘粽叶,中秋节的“敬月祈福”。将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习作素材资源不断放大,不断生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春节的“贴春联”“做年夜饭”“守岁”“拜年”,元宵节的“做(选)花灯”“玩花灯”“做(吃)元宵”,中秋祝福贺卡的制作、端午的来由、端午的粽子制作等等。同时要求收集左右邻居的乡村俗语,农谚歌谣,积累丰富的生活语言。还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了解各种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校运动会的最佳通讯稿比赛、卡拉OK比赛、元旦文艺汇演、学校每年的植树活动、爱鸟周的悬挂人工鸟巢,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钓鱼网虾的乐趣;观察百亩桃花盛开的美景,组织学生野炊,自己动手包饺子;带领学生走进老师的菜园子,指认各种各样的蔬菜、杂草。感受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感情,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也是增加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素材,汲取写作的源头活水的机会。

案例:我在教七年级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时,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秋景,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几幅画面,同时自己拍摄家乡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秋天景色,还原生活。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了富有个性的作文片段。

“秋叶”:秋天到了,花儿谢了,金黄的叶子漫天飞舞,像扇子,似蝴蝶。常言道:一叶知秋。你看,叶子纷纷落下,铺满地面,像要把大地染成黄色。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落叶飘飞,落在身上、脚下,把我的思绪唤醒。

“秋实”: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阵阵成熟的果香随风飘来。远看,那一个个通红的柿子不就像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挂在树梢?走近,摘下一个,轻轻地咬一口,顿时一股甜香涌入你的口中,弥散在你的全身,你不禁感到:我多幸福。

“秋天的田野”:秋天的田野到处弥漫着芳香的气息,原来成片绿色的稻子也渐渐变黄,垂下它饱满的穗头,在清风中左右摇摆,好像在跟人们点头招呼。路边的大豆长满长长的豆荚,黄的、绿的,一串串。剥开豆荚,一个个大豆像睡着的宝宝,正等待农民伯伯拥抱。一株株玉米高高地挺立着,偶尔有两穗长在一起,像个双胞胎,实在可爱。剥开近一尺长的玉米穗,看,那白白微黄的玉米粒整齐地排列着,像列队的士兵,正等待着什么任务。秋天的田野真是多姿多彩啊!

“秋花”:秋天的田野,大地披上了金装,空气中残存的成熟的气息夹杂着湿润的空气,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桂花树上挂满金色小花,被绿叶包围着,像害羞的小姑娘,一阵小风吹来,树叶左右摇晃,发出“沙啦啦”的声响,撒播着芬芳的香气,要把人灌醉。再看那种种,有的像火焰,有的似黄金;有的像绒球,傲然开放,有的似彩带,潇洒飘飞;有的正含苞欲放,等着秋风把它唤醒。好一幅迷人的“秋花图”啊!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心得体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

策略二:慧眼识英雄――捕捉多元生活,妙笔生花

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富有个性。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素材。再看学生日常生活,我们不得不感慨,大多数农村学生生活内容还是太单调,课余生活并没有什么色彩。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课外生活比较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素材,作文就没有个性。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案例:上课了,教室里坐了几个听课的同组老师,学生端坐着等待老师的到来。

一分钟过去了,老师没来。

两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来,学生仍端坐着,但眼睛不由自主地盯着老师来上课的路。

三分钟过去了,班上有些骚动,有的同桌开始窃窃私语,听课的老师也有些疑惑。

五分钟……六分钟……。

老师跑进来了,全班学生兴奋起来,“老师来了!老师终于来了!”进了教室,我还莫名奇妙地发了两句牢骚,然后才说:“对不起,刚才有点事耽误了。今天我们写作文。”说着在黑板上写出“老师迟到的时候……”

“现在开始写作文?”学生很吃惊,但很快就回过神来。十几分钟过后,学生大部分已写好,我开始请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然后请学生点评。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极富个性。点评三四篇习作后,老师总结:写这篇文章要突出大家的神态和自己的心理,并让学生抓住这两点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个案例中的“我”巧妙地创设了真实的“迟到”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带入模拟的真实场景之中,让学生在预设的几分钟里充分积聚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老师今天怎么了?老师生病了?老师到底上哪儿去了?老师为什么会发无名之火……学生的脑子里肯定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当教师板书出“老师迟到的时候……”这无疑是一剂催化剂,他们内心的疑惑、焦急、不安在心中像气泡一样不断地上升、破裂,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正是这些真实的体验激发了兴趣,学生个个疾笔如飞,洋洋洒洒!教师此时并没过多作指导,让学生的心理活动少受教师的影响,重在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

心得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策略三:文思如泉涌――品味多元生活,拨动心灵之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文章的根本,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人要活得有情趣,活得精彩,需要有一种状态,那就是感动。感动使我们始终保持一份新奇、一份愉快的心情。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场景常常会触动学生的思维而成为作文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在九年级教学中,学习了《一双手》之后,再结合我校周三常有家长送饭送菜给孩子们,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家长的手,去触摸家长的劳动的手,去从家长的饭盒余温中、从家长的背影中、从家长的点滴话语中学会心动。心动才能情发,没有心动自然就写不出撞击读者心灵,使人感动的文章。这次作文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撞击,把家长写得很具体,写出了手的形状、色彩。更深层次写出了家长辛劳的点点滴滴,理解了家长的望子成才的心情,有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个性化非常浓。

如: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父亲自幼患小儿麻痹,腿脚不便,在作文中他从不敢写,怕同学笑话,更怕同学因此瞧不起自己,作文中美化的父亲形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但回到家,看到现实生活中勤劳的父亲,他又感到很自卑,内心充满了矛盾。父亲周三送饭,他也不准父亲进校园,经常与父亲赌气。我通过这次作文,与他进行了倾心交谈,鼓励他在作文中勇敢地展现真我。他在当天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忏悔:“每当听到校园广播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这感人的歌曲时,熟悉的旋律如针、如刺、如芒,扎着隐藏在我心灵深处的虚伪、丑陋……”从此,他能正视父亲的残疾,以良好心态接受父亲无声的关爱。再如学生作文中写妈妈的亮点:“我的童年很长,一头系在妈妈的头发上,一头醉入初升的太阳。”“泪水挂在妈妈写满春意的脸颊上。”因此,作文要训练学生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心。

心得体会: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 有情。

策略四――返璞当归真:运用多元评价,提高作文兴趣

一个孩子写成的一篇习作,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缺点,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个成就。采取多元的评价激励学生写好作文,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继续奋斗的志趣。所以,在作文评点时,多用善意、关爱、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作文,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短短的文字,是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教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微小的进步,为他们创造的“花朵”,准备好开放的土壤。比如学生写妈妈晒过的被子:我喜欢,我感激,妈妈晒过的被子有太阳的味道。再如:他穿了一件十分青春的夹克衫。这些飞扬灵动、富有韵味的“语丝”就是学生生命中创造力的“灵性”,需要教师细心呵护。现如今的作文评改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一个等第、两句套话、三字日期比比皆是。要么所谓的评改就是“全国江山一片红”,那只是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第二作者罢了。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批改不屑一顾,自尊心收到了刺伤,感到劳动成果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尊重,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些现象,作文评改要采用灵活的方法,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放手放权,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形成“自助化”修改。在学生批改过程中,学生在关注或审视自己与他人文章后,寻找彼此的差距,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大大促进作文批改的实效性,从而逐渐达到教师少改最终不改。

每次作文后,将精彩文章和片段上传到平台上,选择部分学生作文点评。一学期就可以编一本“优秀作文选”,其目标是每位学生都有文字被选上。学生文字通过网络呈现,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每学期的“小荷园地”的优秀作文,学生可以自由下载打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优势,从而最终真正形成自己的学习优势。

再有是让学生享受自己成功的快乐。如:作文评点课的学生自己朗读、教室的佳作展示、家长会的精彩片段的传阅、学校网站的优秀习作的发表等等。这既让学生初尝作文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写作热情,形成了良好的个性 发展。

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最集中体现了个体的语言个性、创造性和独特风格。个性化作文教学,训练学生不陷入套路化、模式化,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表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如能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不用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作文氛围,让他们自由写作,让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感到写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这是作文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梦想。

(江苏省仪征香沟中心校;211421)

上一篇:历史“填空”与记忆“补缀” 下一篇:LED路灯在道路照明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