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漫画作文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25 09:14:36

浅谈漫画作文的教学策略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从电视、网络、画报等媒介中接触了大量的漫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如果将漫画内容看作是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更容易叩开儿童思维情感的大门。因此,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漫画,从漫画中一个个故事入手,从漫画走入作文,加强漫画作文的指导,漫画作文也就成了可能。

一、漫画作文的意义

1.漫画作文开凿了学生习作的源泉

漫画来源于生活,是学生选材的最佳途径,它是生活的缩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激起了学生想说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习作体验情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

2.漫画作文打开了学生作文的思路

漫画与儿童的心态很接近,儿童对世间事物的天生夸张,与漫画的造型要求不谋而合。在漫画作文教学中,可带学生亲近大自然,用慧眼去洞察、去思考,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陶冶情操;可亲近生活和伙伴,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创作漫画,书写文章。漫画作文,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在漫画中学生的个性体验得到了尊重,漫画作文成为学生展示成功、张扬个性的场所,只要打开一幅幅漫画,就会感到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漫画作文的指导

对于一幅漫画,不是所有观众都能读出它的奥妙。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漫画,教给学生观察漫画、解读漫画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1.学会观察

对一幅漫画,要求学生全面仔细地观看内容,看清图上画了哪些事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审视画面,明确画了什么具体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主题,特别是那种“无题”画,更需要认真推敲,把握主旨。看画是作文的基础,只有看得清楚明白,才能写得准确地道。如何读懂漫画呢?

(1)要阅读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2)要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

(3)要品味漫画所配的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要思考这些文字中隐含的作者观点。

(4)要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引起读者共鸣。

2.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漫画《――妈,这儿不安全!快搬家》图中有一幢高楼住宅,院子里有葱郁的大树,树上有鸟窝,窝里有小鸟,树边有母鸡飞来。很关键的是要看清从高楼房间里飞下的鱼骨头、瓜皮杂物。然后分析一下事物的联系:漂亮的住宅、葱郁的树木、飞翔的小鸟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可是从房间里飞下的杂物,一定会砸坏鸡窝,损坏树冠,污染地面,破坏这美好的环境。这样,就把漫画的主题基本解读出来了。

3.展开联想

还是以漫画《――妈,这儿不安全!快搬家》为例,可以展开联想:房间里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如此不文明?窝内的小鸟张开大嘴巴在呼喊着什么?母鸟会怎么想、怎么说?如果通过联想,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具备了对漫画的解读能力。给出的画只不过是个引子,要由此引出联想,联系现实中与之相关相类似的诸多现象,才能做到既谈得开又收得拢,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4.领悟漫画的主题思想

一幅漫画,就是“一世界”“一菩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漫画的“意”,这个“意”指漫画隐含的寓意、含意。怎样“悟意”呢?

(1)要理解画面意义,正如阅读文字材料先要读懂文字的表现意义一样,审读漫画同样要摸清画了什么内容。

(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看看漫画有哪一方面的隐含着的意义。漫画的画面意义与现实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的。如漫画《实在吃不了》勾画了一个小学双休日的菜单,表现出小学生不堪负重的心态,文章隐含着教育改革的呼声。《小乌见大污》通过一条乌贼鱼见到污水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一事,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漫画作文的收获

漫画作文有“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寓作文于漫画活动中,学生视作文为“乐事”;有“真”: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有“活”: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思维,思路敏捷,头脑灵活。漫画作文不但符合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而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特点。实践证明,漫画作文这种训练方式,避免了传统作文过分求同单一的弊端,符合小学生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小学作文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内容,提倡说真话、抒真情的现代教学观。看漫画是快乐的,那么给漫画配上文字还会不会快乐呢?这可能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预设了。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为学生营造诙谐轻松、风趣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有饱满的情绪,快乐的心情,使习作变得自由、快乐。这大概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的一种诠释。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 下一篇:农村小学教研组备课制度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