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针对性 提高学习探究性

时间:2022-10-25 06:54:31

突出问题针对性 提高学习探究性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有人说,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

【关键词】学习 教学

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要做到设计问题精当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学习问题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和“爱国”提出课文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真正做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二、在浅中见深处设计学习问题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三、在学习新颖处设计学习问题

提问的高明,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四、在自主探究处设计学习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遗憾的是,目前问题设计存在着两个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偏重于学生的记忆。据调查显示,教师一般提出的问题有五分之四是针对学生的记忆。二是教师提问没有启发性,学生思维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缺乏探究性、创造性和发散性。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凇〉〉一课雾凇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来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

五、在学习衔接处设计学习问题

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前进,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课堂上,提问可不能东一锤西一棒,随意设问,杂乱无章,分散学生对重点的注意力,而是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通盘考虑。整堂课的提问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使所提的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有助于分析问题,推进思考。比如,在讲〈〈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珍珠鸟的性格特点,可分为下列几个前后相关的问题:针对珍珠鸟的外形特点,问“珍珠”一词的意思?根据下文说说雏鸟与我亲近的过程?为什么说它淘气?“淘气、信赖”都是形容人的,用来形容鸟合适吗?为什么?这些问题都紧扣课文中心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引导作用。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发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上一篇: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下一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