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我国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思考

时间:2022-10-25 02:49:44

增强我国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思考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种业跨国巨头纷纷进入我国,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挑战,如何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增强农业竞争力迫切的问题。

种子产业面临发展现代农业需求提高和竞争两方面压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种子产业提出更高要求

为落实中央、国务院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部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了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和加快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带建设,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而提高品质和质量关键是种子。目前,种子产业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带建设的需要,例如,虽然对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品种进行了两次全面更新,但其种子、种苗许多是从国外或境外引进的,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较少。从大田作物来看,也进行了两次种子更新,选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专用品种也较少,新品种提高产量不显著,而且有些作物品种质量不能让农民满意。因此,种子产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个制约因素。

(二)我国种子产业与国际种子产业存在很大差距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长期以来把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来抓,而不是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产业存在很大差距。

1 我国种子企业历程和发展现状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 阶段:1995年以前,计划管理、国有公司垄断经营;第二阶段:1995年到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向市场化发展,国家放开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计划管制,各类民营的种子公司走向市场,2000年底止,县级以上2700家国有种子公司,70%以上资不抵债;第三阶段:从2000年底《种子法》颁布至今,2006年5月,[2006)40号文“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要求国有公司全部实行政企分开,打破了国有种子公司 统天下的局面,各类股份和民营种子企业纷纷成立,种子行业开始全面进入市场化,现有种子零售商近1 8万个,清理整顿后,现有持证企业760多家,具有进出口权的种子企业90多家,外商投资种子企业70多家。

2 国际种子产业跨国巨头的形成及进入我国的现况

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KWS等前十名国际种子产业跨国巨头都是在近二十年中,经过数次制药、化工、生物技术、种子等企业重组兼并、整合形成的,种子年销售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其中杜邦一先锋、孟山都约20亿,先正达10亿美元。十多年间基因种子年增长率13.6%,种业巨头占全球市场销售转基因种子2008年的75亿美元的70%以上市场的份额,占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达到世界专利的50%到60%。占国际贸易种子市场份额约70%。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导者,也是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最大推动者。国际种子产业跨国巨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随后建立研发中心外、种子试验站,纷纷参股本土市场的优势种子企业并与国内的有实力的育种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孟山都公司1996年至2008年与河北省种子站、中国种子集团、湖南大学,杜邦一先锋2002年、2006年与我国上市公司登海种业、敦煌种业,先正达与三北种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学研究所、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马格兰与我国上市公司隆平高科,陶氏益农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成立种子公司或建立了技术合作。先正达等还在中国建立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色列海泽拉、瑞士先正达等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在山东寿光建立了示范基地,每年销售种子超过六亿元,在山东寿光,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辐射全国蔬菜面积250万亩以上,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品种已经被挤出了市场。外资企业蔬菜种子经营量已控制了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杜邦先锋、孟山都等公司10余个玉米品种在我国通过部级或省级审定,在4~5年的时间里,仅先玉33.5一个品种的全国玉米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覆盖了我国粮食的绝对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区玉米种子市场。跨国种业巨头的潜力还没有暴发出来,这些外国公司采取稳步蛰伏、蓄势待发的策略,待政策有利时,会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跨国种子公司先进的种子、管理、生产、栽培技术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对国内种子产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3 我国种子企业与跨国巨头差距大。种子产业面临的问题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形成的我国种子产业只有十几年,种子企业与跨国巨头相比,起步晚,发展经验少、基础弱,在科技含量,企业和投资规模,质量标准,市场细分,服务意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种子产业科技含量较低,开发能力弱。目前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种业跨国巨头已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大大加快了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并迅速实现产业化。相比之下,我们在新品种选育和现有品种产业化方面都显得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发达国家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50%,而我国仅有30%左右。种子产业面临的问题多:

(1)种子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影响了国外新品种的引进。1992年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种子行业市场化晚了近十年,产业化发展最缓慢的行业之一,我国多数企业尚处在产业重构期,大多数尚未渡过“企业生存期”,近千家企业,小而散、品种、品牌创新和种子生产、加工能力弱,种子质量不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种子产业发展滞后适应不了目前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对种子的要求。种子产业仍处于市场化初级阶段,一些中、小的种子公司为在市场上生存,都在较低的水平上竞争,追求销量、价格血拼是主旋律,急功近利、夸大宣传是基本定式,各类品种数量众多、鱼目混珠,品种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也影响了新品种的开发、品牌企业和品牌品种的形成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2008年底全国申请植物新品种权5563个,国外申请只有273个,影响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2)行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我国的种子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个,在5000万元以上的20左右个,在1亿元以上10来个。目前种业排名前十多位的有丰乐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亚华控股、登海种业、北京奥瑞金、敦煌种业及秦丰农业(秦丰已排名30名后)等上市企业,加上种业排名列的:中种集团、四川国豪、三北种业、北京金色农华、辽宁东亚、吉农高新、山西屯玉等企业。丰乐种业、中国种子集团等企业年种子销售额2亿元左右,丰乐种业2008年利润总额只有3032万元。还没有一家国内种业的销售种子占全国市

场份额达到3%,缺乏具有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3)自主创新的能力弱,育种科研投入低。育种研究是品种创新的源泉,创新品种是种子产业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种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弱主要两大因素造成:第一是体制不顺,受我国科研体制等方面的限制,种子行业的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相互脱节问题仍突出,制约了我国新品种选育、推广速度。创新品种由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和数百家种子企业共五万多人从事种子研发,这些科研院所存在着受体制、机制的制约,机构臃肿、条块分割、人员众多,低水平重复与生产和企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同时由于种质资源有限,科研单位之间与企业之间不能有效的合作,进行种质资源整合,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第二是投入少,国家把新品种研发列为应用开发,支持力度很小。据农业部2005年对全国97家大中于型种子企业调查显示,仅55家有科研支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2到3%,其中每年育种投入最多的也只有1400万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育种投入总和不如杜邦。先锋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多。

(4)生物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种业将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全球人口压力增大,城市化程度提高,可耕地萎缩,利用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品种可以使开发农作物新品种的时间大为缩短,显著降低成本。我国转基因种子项目于2008年7月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专项国家共投资240亿人民币,实施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表明政府已经把现代生物技术作为未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核准转基因水稻等粮油作物种子进入市场也已是时间不长了。种业跨国巨头在此方面比我国领先十多年,可以预计我国种业将面临更巨大挑战。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种子产业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国家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大国的种子产业主导权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对发展现代农业很不利。面对挑战,增强紧迫感。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我国种子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很不利地位。

(三)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的机遇和条件

在分析问题和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的机遇和条件。

1 我国种子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现有1万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到2020年计划还要增产1000亿斤粮食,年均增加近100亿斤粮食。目前农作物种子常年用种量大约在100多亿公斤,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蔬菜、转基因棉花种子,基本实现了商品化。种子市场在快速升值,目前已经达到550亿元人民币,其中玉米、水稻、转基因棉花、蔬菜是中国种子市场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市场总量的近80%,中国种业市场潜在价值约为900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位。潜力巨大的种子产业市场,伴随着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将为造就世界一流种子企业提供有利环境,这是振兴我国种子产业的重要机遇。

2 我国种子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近十年期间,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支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了一批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检验等基础设施,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先进设备与技术,引入了一些专门人才和现代企业机制,建立和发展了种子营销网络,选育和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尤其是在水稻、油菜等杂交育种上,我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抗虫棉面积占了整个棉花播种面积的75%,且主要是我国自主基因知识产权。在种子管理方面,颁布实施了《种子法》,走上了依法治种的轨道,种业体制改革已见成效,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种子市场的主力,种子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快速增加,为我国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增加,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加速我国种子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3 我国种子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其他行业投资

我国有较为廉价的劳动力,有较好的制种基础,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势和气候条件很适合农作物制种。建立国际制种基地,将有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的瓜莱等经济作物种子和杂交水稻种子走向世界,拓展我国种子产业的国际市场。由于种子市场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国内其他行业大量投资种子产业,可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综合实力,带动种子企业的发展,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

转变观念,明确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贯彻实施《种子法》,以深化改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执法管理为手段,大力推进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统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快种子企业管理和科技进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种子产业的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5年内使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更换次,商品供种率提高10个百分点,种子质量明显提高,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36%提高到40%。

实现上述目标,面对我国种子产业面临问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规律和运用政策指导种子产业发展。

(一)要更新观念,明确种子产业的地位和目标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最有效、节省成本的农业科技的最重要载体,种业一直处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最前端,对农业生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也是调控农业产业的重要杠杆。种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十分重要的产业,首要的是政治性,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符合市场需要优良的种子可以使农民增产增收,可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出口提高收益水平。种子产业是包括种子培育、繁育、加工、营销和推广有机整体,种子产业的主体是企业,观念上必须转变,用产业发展观整体考虑。因此必须把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优良的种子,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和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带建设和农民增收作为种子产业发展目标。

(二)要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种子产业发展关键是创新品种,要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种,这既是提高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更是农业

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一要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240亿元转基因专项,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的新成果,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我国优良品种选育步伐。二要加强种子企业与科研育种单位的联合,联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合资开发、合作育种、买断品种、品种入股、品种转让、联合开发、销售分成等。三是支持企业要尽快成为新品种引进开发的主体,并把企业直接作为国家项目承担和参加者。四是政府要积极支持。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品种、品牌的产权;另一方面,对育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对繁殖系数大、品种产权保护难、经营利润低、社会效益大的常规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要作为公益事业来抓,组织联合攻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三)加强指导,加大种子企业的扶持力度

要把现代种子骨干企业作为种子产业发展的主体。提高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是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市场机制,通过整合、淘汰、并购等手段,进行横向联合和资产重组,实现种子产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市场竞争,培育一批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种子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种业的集中度。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产增效为目标,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化为途径,制定整体和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拓宽服务领域,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扶持种业发展仍然是振兴民族种业的政策取向,制定长远的种子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对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种业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立项、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使我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实质性提高。

(四)通过立法、规定、政策、执法加强种业的管理

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流动加速,技术、资金彼此渗透,种质资源相互交流,产业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不紧密与国际种业结合来发展我国种子产业,先进技术和管理就不能进入我国,中国的农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要顺应发展趋势,同时要利用政策、运用博弈等方式兴利除弊。

学习借鉴美国、欧洲防止大型企业过度的垄断,造成市场竞争的下降经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农农发[1997]9号农业部等四部委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和我国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相关规定。“设立粮、棉、油作物种子企业,中方投资比例应大于50%。”防止国际种业公司过度的垄断,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限制外资公司只能与我国种子公司合资,共同开发粮棉油优质种子,且不能控股。研究我国家电、食品和汽车等行业引进和利用外资的经验,研究在种业合资公司中,中方控股权力的有效实施,促进中外双方合作育种、种子生产在国内进行。

增强依法治种观念,要求一切种子经营和管理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WTO规则,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和植物品种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保护企业和农民的权益,营造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当世界都对我国的市场、政策、法律都有信心时,更多的外企业和好技术和品种会涌向我国,更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和种子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加大统筹力度 夯实三农基础等 下一篇:中国―东盟迎来自贸区一体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