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彩画的独立品格

时间:2022-10-25 02:17:11

中国水彩画的独立品格

【内容摘要】水彩画虽是舶来品,但其对“水”与“彩”的把握创造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技法、审美趣味等相近,因此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先天优势。文章立足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主要从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当代性及学院教学三大方面讨论如何立足本土,保持中国水彩画的独立品格。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 民族化 独立品格 传统与创新

水彩画作为西洋画的一种,传入中国只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水彩画算是一个年轻的画种。中国水彩画虽是由西方舶来,但由于其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笔墨技巧、审美趣味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优势。

对比绘画传统,欧洲古典绘画传统偏重写实,蕴含叙事与情感,凝重、典雅;美国偏重表现,感官刺激强烈,自由、奔放;中国传统绘画偏重写意,追求似与不似的形神兼备,内敛、空灵。具体到单科的水彩画种,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英国将水彩画奉为国画,强调技法、情调、高雅。美国的水彩画讲究气质、笔触、奔放的特点。中国水彩画从传入那天起,就已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水彩画创新之路,并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语言及评价体系。

一、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

广义上,凡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画于纸张上的绘画作品都称为水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与水彩画本是一家,都是以水为媒介,在画纸上作画。但是,水彩画作为纯粹的西方画种,体现出的是西方的认知方式和审美意识。中国水彩画的创新发展必须在形式上自足于水彩画自身的绘画语言体系与特色;在内容上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识。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传统文化能极大地丰富水彩画的表达语言及审美方式。

(一)在水彩画技法上,灵活多变

西方水彩画在技法上讲究以色彩为重,对水性的运用并不突出。而中国水墨画中对水性的把握与运用已极为精炼和成熟,因此,在中国的水彩画创作中,使“水”调、染、冲、破、洒、渍等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将水的地位提升到跟色彩同样的高度,使水彩画透明、灵动的审美追求更加鲜明与中国化。中国画创作多用软毛笔,这与水彩画的画笔性质相仿,这就使得中国几千年毛笔笔法的游刃有余与灵活多变在水彩画中发挥作用。①

(二)在水彩画构图上,随心所欲,有意为之

西方水彩画在创作中注重透视、结构、光影、明暗,注重时空的严谨与科学性。而中国人的时空观在传统水墨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山水画中观察山水用的是“三远法”,山水画的创作注重情感游览式的布局安排,使观者在赏画中不禁产生可居、可游、可坐、可卧的心理感受。这使得中国水彩画在创作构图时不仅仅是眼观世界的客观表现,更多的是内心情感和精神寄托的传达。

(三)在水彩画审美追求上,追求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范畴。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笔不到意到,色未贯而气贯”。水彩画中“留空”与中国画中的留白与飞白如出一辙,既在创作上产生虚实相生、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中国水彩画作画过程中强调写意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又是画种自身语言特色的发挥,是一种富有“诗性化”的艺术创作形式。

(四)在水彩画评价体系上,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评价体系

水彩画作为西方画种,对其价值评判标准自然倾向于西方的艺术审美评价体系。当前,中国艺术发展面临的窘境是各美术门类的话语评价体系已日趋西化,甚至在传统的中国画评价体系中也出现诸如“透视”概念来加以品评的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语言风格特点探索及其评价体系的自主构建。

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的纯熟与意境表现,对水彩画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与民族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水彩画要体现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这样水彩画才能自成一派。当然,在强调水彩画民族化的同时,并不是说中国水彩画就都如出一辙。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百花齐放”,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环境与文化血脉中得到创新与发展。

二、关注中国水彩画的当代性

“当代性”主要是指水彩画创作中应该结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传统,裹足不前。水彩画的“当代性”要求水彩画家要具有社会意识和使命感,“笔墨当随时代”,增加水彩画的时代负荷。

全球化使得当下人的认知方式与审美习惯也在相应地发生改变。反映到水彩画艺术创作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使用新兴材料丰富水彩画表现语言及创作技法;大幅水彩画创作增多,以适应当下的视觉刺激的审美心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写实、写意、装饰性、观念性、实验性的创作形式层出不穷、丰富多样,也对水彩画的革新创作提供了某些可能。伴随水彩画创作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新材料、新技法、新观念的践行,不符合水彩画的独立品格,一味地求奇、求新,用水彩画语言追求油画、国画抑或是版画的视觉感受,使得水彩画本身透明、轻薄、诗意化的独立品格逐渐消解,这成为我们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丰富性背景下需要重视的问题。蒋跃先生在参观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后,针对当下水彩画创新中水彩性趋向消解的现象指出:“水彩画种不应该在求变和思想解放过程中消解它的传统规范。”对当下来说,的确颇有一番深意。

三、中国水彩画的学院教学

学院派水彩画是中国水彩画创作的中坚力量;学院教学也应当是水彩画发展的主要阵地。最早的水彩画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上海徐家汇土湾图书馆。随后,各大教育阵地先后开设水彩画作为学校的色彩基础课或专业课,标志着水彩画被纳入国家的艺术教育内容。要保持中国水彩画的独立品格,笔者认为应在学院水彩画教学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须带领学生深刻认识水彩画的材质及其特性。瑞士浪漫主义艺术家柏克林指出:“没有对技法和材料的理解,我们永远是技巧的奴隶。”②只有掌握了水彩画材质及其特性,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时才会把握住水彩画之魂,而不至于使其沦丧,丧失了自身的独立品格。

(二)在明确水彩画特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必须带领学生做好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现在一些艺术院校一味地搞观念创新、实验创作,求奇、求新,做出许多名曰新形式、新技法、新风格的作品。殊不知,这种作法正逐渐消解水彩画种的独立性。这样孤注一掷的教育方式,必将会使很多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误入歧途,也使创作丧失了应有的艺术高度。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具有责任心与使命感。使学生在水彩画艺术创作时,能够合理选题,保持较高的艺术品格和精神风貌。在优秀的艺术创造中,技法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自身的品格高度。

结语

作家、民艺学家冯骥才先生曾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却直接关系到民族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掉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以及大众审美趣味的西化倾向,如何抓住民族之根,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化,创作有“中国气派”的水彩画,是每一个水彩艺术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探索和经营的问题。富有中国情调的水彩画艺术,无论在技法上还是风格上都将极大地丰富世界水彩画艺术。

中国水彩画独立品格的保持,印证着中国文化的融合性与变异性。既有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又有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对新思想、新方法的借鉴、创新和变化。中国水彩画独立品格的保持,是构建和完善中国气派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自我完善和繁荣的具体表现。

注释:

①尹朝阳.中国画元素对水彩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2).

②蒋跃.作为学院派的水彩画艺术[J].中国美术,2011(10).

参考文献:

[1]白慧芳.中国高等院校水彩名家学术邀请展暨高峰论坛会议内容[Z].2011:5—18.

[2]蒋跃.东西方绘画的交汇——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蒋跃.作为学院派的水彩画艺术[J].中国美术,2011(10).

[4]尹朝阳.中国画元素对水彩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2).

[5]周刚.水彩画 水粉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6]李水成,曾毅.水彩画技法语言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上一篇:应用组内互评WEB系统改善实验教学中小组学习效... 下一篇:浅析如何进行青少年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