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辩论类节目形式的现状与创新

时间:2022-10-25 02:01:35

浅谈电视辩论类节目形式的现状与创新

近年来,电视辩论类节目依靠其内容紧贴时代热点,现场观点针锋相对、百家争鸣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已逐渐在各大电视台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电视辩论类节目的形式比较

电视辩论类节目一般都是通过参与嘉宾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辩论,使观众对问题有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整体形式上都是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但具体的节目模式还是有所差异。本文主要选取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广东南方电视台《全民议事听》、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南京电视台《亮见》等几档具有代表性的栏目进行比较。由于目标受众的差异,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辩论话题时常涉及国际民生重大事件,而其它三档节目的话题更贴近生活,主要针对公众关注的国内时事热点、民生问题、公共话题进行讨论。辩论话题能否在节目上精彩呈现,主要依托于不同的节目形式,其中辩论的参与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虎一席谈》、《全民议事听》、《东方直播室》主要邀请各界名人学者担任辩论嘉宾,激昂陈词,各抒己见,同时邀请事件当事人列席现场,现身说法述说事件来龙去脉,现场观众也同时参与话题讨论,三方共同构建意见平台。《亮见》的辩论主体则独树一帜,其辩论嘉宾为普通民众,阐述老百姓的各方观点,专家学者只是作为新闻观察员的角色发表言论,并对辩论选手进行指导和投票。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模式上,《全民议事听》和《一虎一席谈》的主持人相对能更好掌控现场辩论氛围,挑起双方观点碰撞,让“事实不说不明,道理不辩不清”,并将节目引导舆论的观点表达有机融合于话题讨论中,有态度而不失平衡中立。其它两个节目的主持人更侧重于掌握节目流程,只为辩论各方架设桥梁,引导各方嘉宾充分表达观点。除了辩论嘉宾与主持人,如何让场内外观众也成为观点碰撞冲突的主角,对辩论类节目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而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也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从而激发电视媒体打破传统的“传一受”单向传播模式,建立新的传播模式。在节目与场内外观众的互动模式上,《东方直播室》更注重对此环节的策划。互动模式更加多样,节目专设环节让现场观众对嘉宾或当事人的观点进行回应或提出质疑,对话题进行现场投票,场外观众也可通过发短信、视频连线的方式与现场进行互动。《全民议事听》和《一虎一席谈》主要利用论坛或微博等媒体与场外观众进行互动,场内观众也可随时对事件发表观点,举牌表决,畅所欲言。而《亮见》的录制现场则没有观众列席,节目通过让网络区主持阅读网友微博、微信的方式,构建双方互动平台。

二、各种电视辩论类节目形式的优劣势比较

依托辩论形式和思想交锋定位的辩论类节目是一个意见高度聚集并共谋合意的舆论场。而辩论主体的构成和交锋模式、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及观众的互动形式作为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三者交互作用,影响着舆论场的构建,决定着辩论类节目的特质与风格,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水平。在辩论主体上,名人作为辩论主体更容易通过其广泛的知名度吸引观众眼球,提高节目的关注度与知名度,从而为栏目创造品牌价值;专家、学者均在某个领域有所造诣,看问题角度较广,话题讨论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往往不拘泥于一个具体话题或事件,使得节目内容更有深度。而名人学者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时常需要面对公众发表言论看法,因此,在录制现场面对镜头不容易怯场,更容易完整清晰地表达自身观点,并活跃现场气氛,双方的交锋也更激烈,更有利于发挥演播室中各种信息多向交流、不同意见相互碰撞而引发的“场效应”。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名人、学者作为辩论主体也存在一些问题,某些专家学者可能是站在决策制定者或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事件,没有真正表达普通百姓的要求,而且他们的观点专业性、学术性较强,有时会与普通观众的语言习惯有所差异,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引起观众共鸣。与此对应,普通百姓本身就是电视辩论类节目的受众群体,让他们作为辩论主体不仅能够体现基层群众的真实要求与想法,引起场内外观众的共鸣,也使得嘉宾、主持、观众之间的多向传播产生思想的碰撞。节目制作者还可以从观众的言论中吸收新的话题材料,让节目更多的贴近生活,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强调普通群众的参与也能激发观众的关注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栏目的吸引力。但是,普通群众观点的专业性较低,部分群众的观点可能会掺杂过多个人情感因素因而显得过于偏激,容易引起节目辩论方向失衡、舆论导向迷失等问题。

在观众的互动模式上,多媒体多形式的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媒介的延伸作用为场外与场内参与者创造共处“虚拟空间”的条件,让话题的讨论不局限于演播厅,有效调动观众积极性并在社会上引发舆论热潮,舆论空间的开放也增强了舆论场的“场效应”。但如果与观众的互动形式过多,运用频率过高,也较容易出现因过多强调观众参与从而喧宾夺主的现象,削弱了嘉宾的观点表达,失去了辩论节目的核心特色,也使节目内容显得冗长繁琐。

三、电视辩论类节目的创新思考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分层的“碎片化”趋势在我国日益突出,大众消费者逐渐转变为小众消费者,消费者在接受信息时更注重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这导致“大众传媒”也逐步走上“分众”的道路。面对受众细分化的趋势,电视媒体也开始细化自己生产的电视节目产品,全国各台先后开播了专业频道,辩论节目可根据自身所在频道的目标受众,尝试辩论主体与辩论话题的多样化。例如对于节目定位较娱乐化的栏目而言,可考虑引入知名明星选手对垒的辩论模式,在辩论话题的选择上以娱乐性话题为主。明星在学术性上虽不如专家学者,不过其对于追星族的吸引力也是其他身份嘉宾无可比拟的,可形成“明星效应”。而对于关注民生时事的节目而言,可尝试开启专家与平民面对面进行辩论PK的新模式,让草根群众对专家学者的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是质疑,专家学者也可以从群众的观点中了解民情。这样既兼顾了栏目权威性与观众的贴近性,也可从双方对话中反映出现实里不同阶层之间的思想鸿沟,加强双方的了解互信,使其共同为现实问题把脉。面对平民辩手,还可开设培训班,并通过各类媒体召集市民参与,一方面可通过线上线下的“立体式”宣传增强栏目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增加普通观众对该栏目的亲切感、认同感,有效扩大栏目的受众群,增强栏目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在传统辩论类节目中,主持人需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正确地引导舆论,其观念不可以有任何的倾向性。但在如今“个性化”主持对于提高栏目知名度日益重要的现实下,辩论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也可适当进行转化,让主持人成为辩论选手,使其不仅仅是一个中立的角色,对栏目打造明星主持人并以此带动收视将产生积极效果。

在节目与观众互动方面,现在的辩论类节目除极个别栏目外,大多采取录播的方式,与场外观众的互动属于非即时互动,场外观众只能在节目前后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参与话题的讨论,这不但不利于增强受众对于节目的粘度与忠诚度,也无利于追赶新闻的时效性。对于一个运行成熟的栏目而言,在未来可尝试对一些不敏感的新闻话题采用直播的方式,这既是对主持人能力的考验,也能让场外观众与节目进行即时互动,改变节目播出时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弊端,增加观众的参与感。新闻时效性一旦增强便可树立栏目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栏目的品牌价值。

为丰富辩论节目内容的表现形式,各辩论节目可根据所在频道的受众定位和具体话题设置,有机融入其它节目元素与形态,例如在辩论节目中引入现场短剧的表演。现有的辩论节目在进行本期辩论话题的展现时,一般是采取播放VcR的形式,不免有所单一乏味。对于一些事件性话题的讨论,在进行话题简介时,不妨尝试现场演员演绎的方式,使节目的呈现方式更多元化,这对电视这类视觉媒体来说,可增加“视觉冲击力”,增强传播效果。

此外,还可考虑在节目中增加一定的娱乐元素,例如引入导师PK制、对辩论选手进行明星化的包装、对辩论的输赢各方进行奖惩等等,做到“娱乐而不媚俗,娱乐而不失辩论本色,融娱乐性、思想性于一体”。通过将百花齐放的节目形式有机熔于一炉,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社会各阶层受众,有效避免节目形式的同质化。

结语

电视辩论类节目的日益兴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它既为普通民众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实现了大众话语权的回归,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意的便捷平台,凸显了电视媒体的公众服务角色,有利于社会压力的释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进,电视辩论类节目将会突破自身瓶颈,更加蓬勃地发展。

上一篇:活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 下一篇:构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