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性角度出发谈高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24 10:41:35

从形象性角度出发谈高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而且新课程标准中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排序做了明显的变动,改为“读、写、听、说”,更重视对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因此从形象性角度出发,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进行以读促写。

关键词:形象性;以读促写;高中语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形象性是第一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美的形象性的考查,思考它们在这方面的成功之处、精彩之处,进而化为己用,以求进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强调美的形象性,就是告诉学生在作文中要重视对美的感性形式的描摹。如果写作时对于事物的描摹太过空泛,那么就失去了形象性,我们的写作对象也就干枯无味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观点陈述、语言文字运用等方面,都要重视形象性问题,让学生在作文中的文字更生动、更传神,也更有文学性和审美的意味。

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形象性主要体现在细节描写方面。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中。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细节描写、景物的细节描写和场景的细节描写。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是对事例进行简单的流水账记叙或者是机械地堆砌,不知道如何对事例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而让学生学会处理材料进行细节描写是写作学习的第一步。

以《背影》为例,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让学生学习人物的细节描写。人物细节描写,是指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的具体、细腻、生动的描写,它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笔者选取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段,让学生注意朱自清先生在刻画父亲形象时的动作描写,抓住关键的动词进行分析(以下节选自课文《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在这段文字的教学中让学生先反复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文字,再想象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在反复朗读中学生都能够重读动词“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这些动词都展现出了父亲的老态,而父亲为“我”艰难地翻越铁道买橘子和最后与我离别时克制的不舍都凸显了父爱。反复朗读,让学生慢慢摸索到朱自清散文感人的关键之处,也深刻地理解这种人伦大爱。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在细节描写上下足了功夫。细节描写就是要将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细节变化用细腻的笔触固定下来,放慢过程、展开联想、放大细节、精选词语,如果能够妙用修辞或设置一定的反差,那细节描写就会更加传神。

模仿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策略之一。为了巩固对细节描写的学习,为此在课堂上还设计了教学针对性比较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现场观看了央视公益广告《打包篇》,抓住人物的一个或多个细节,描写视频的最后父亲拿饺子的场景。学生基本也都能够掌握要领进行细节描写的练习(以下选自学生课堂习作):

有天中午,我带父亲到餐厅吃饭,父亲一直紧盯着盘子里的饺子出神。当盘子中仅剩两个饺子时,他突然用他那颤颤巍巍的手,直接抓起饺子,塞进口袋里。大家惊讶的目光刺痛了我,我赶忙抓住他的手,一边又羞又急地问:“爸,你干吗?”一边拿出纸巾擦拭他的手。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话的父亲自言自语道:“这是留给、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这个。”时间好像凝结在空气当中,原以为父亲已经忘记了一切的我愣住了,手中父亲那枯柴般的手此刻好重,好重。

从大部分学生的课堂习作来看,学生都意识到了动词和画面营造在写作成文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你自己面前最感人的场景尽可能细致独到地展现到读者面前,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读者。因此写作中对动词的选择、炼字炼句需要反复推敲。

总之,大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选取的形象刻画还是处于比较低幼的阶段,所选取的细节没有什么新意比较老旧,而且描写往往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赋予了对象“形”,而缺少“神”,个性的体验和特色形象的表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此外,笔者也发现,学生在行文中很容易写偏,逻辑思维的集中度不够,对于课表要求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在以后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读写教学,在“形象性”维度落实之后让学生进入“感染性”维度的学习,捕捉并刻画描摹对象的独特的神采,以期能提升学生写作思维的集中性和情感性。

参考文献:

吴慧芳.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科教育,2002(08).

上一篇:用“导学案”促进课堂合作学习 下一篇:关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