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0 12:32:25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摘 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加快,为中学体育训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日常体育训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校园体育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中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综合质量,将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下的重要表现形式,进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基于此,以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为核心,论述了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重点提出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田径课余训练作为传统体育训练的重要项目,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田径课余训练的娱乐性差和枯燥性强等原因,其发展势头相对较为缓慢,因此,针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解决对策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

1.管理工作方面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方面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化的管理体制将课余训练与管理工作相分离,没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显示,部分中学尚未成立专门化和统一化的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管理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在抓田径课余训练的同时兼管其他职位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及其相关教育工作者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田径课余训练的目标工作定位不准。

2.带训教师方面

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带训教师学历较高,一般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受教育层次较高,田径课余训练的专业性较强,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定方面,存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带训教师的职后训练程度不一,绝大多数教师从事的是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专项的体育训练任务实践经验不足,入职后参加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较少,对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课余训练基础设施方面

首先,在训练过程中,部分中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分配,影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部分中学的经费不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依靠学校拨款完成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最后,在医务监督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完善的医务监督系统,专业化的医疗人员队伍建设进程滞后,相关的保健器材设备不完整,有的学校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严重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对课余训练质量的重要性,将管理工作与课余训练的日常训练工作相分离,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低下。部分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田径课余训练的成绩,没有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片面追求成绩,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中学的奖惩制度不合理,难以充分调动带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训练质量不高。

2.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带训教师没有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理念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和细致的认识,这对带训教师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带训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科研的能力不足,中学学校相应的科研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带训教师训练的积极性。

3.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田径课余训练时间的减少,并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课余训练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对自身的作息时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困扰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问题。

4.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中学由于训练经费不足,导致其难以正常开展田径课余训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方面难以有效和稳定地落实,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没有标准化的田径课余训练场地,在遇到雨天、雪天、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课余训练难以正常开场,特别是硬化场地极易对在训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三、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使其朝着科学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者要对田径课余训练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调动多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田径课余训练项目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评估。建立明确化的管理制度,将管理与课余训练紧密结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做到上行下效,保证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带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训练质量。

2.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要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带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田径专业项目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培养的思想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同时,中学要加强体育科研,加强对带训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完善相关的培训与教育制度,提高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

中学要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训练培养模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将教育与训练紧密结合,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保证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未来之路的多极化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训练的良性循环。

4.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

中学要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要加强与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多方联动,不断加强对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学要与相关的教育结合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统一整体,建立畅通性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财力投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解决中学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其标准化建设,提高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教师、管理制度、时间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田径课余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青.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05).

[2]熊晓红.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S1).

[3]徐利民.区域内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2).

上一篇:“微课”让初中数学课堂“翻转”出高效率 下一篇:一节数学活动课引起的四问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