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生的传统与创新

时间:2022-10-24 10:33:09

基于写生的传统与创新

【摘 要】赵望云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坚持以写生作为创作基础,开拓了一条传统与创新融合的道路。本文以赵望云西北山水画中呈现的水墨新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作品中的淡墨排叠、枯笔飞白和没骨技法的水墨语言创新性运用,生动再现了西北山水所呈现的地域性审美特征。

【关键词】赵望云;西北山水;水墨语言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95-02

w望云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艺术家之一,他坚持以写生作为创作的基础,一生都在写生的道路上漫步跋涉。西北以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深深吸引着赵望云,他从写生入手,从传统山水画中汲取营养,同时结合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山水景物,运用新的笔墨技巧,创作出独具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成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引领了西北地区的一大批画家。

一、赵望云山水画创作地域性特征

传统山水画以景物为主,画中虽偶见人物,但仅是点景所需,并不作细致描绘。20世纪30年代,赵望云以农民生活为视角创作的山水画,为农村写生绘画类型开辟了新天地。

从1942年赵望云赴西北写生,历经二十余年,其作品章法与笔墨虽受到石涛和张大千的影响,但由于对自然和生活的长期观察,他始终选择忠于自然,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创造新章法和新笔墨。他笔下的山川风貌和百姓生活与历代文人借助山水画表达归隐思想的作品不同,处处展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传统山水画中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创作道路,真实地展现出西北地区的景物风光及西北少数民族风情。

二、新疆风土人情对赵望云笔墨风格的影响

明清以来,在中国传统画中占据着最为重要地位的便是笔墨语言,但赵望云则认为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并不是笔墨本身,而应是画者的情感体验及绘画意趣。纵然赵望云深知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但其更关注绘画中自我感受的传达,他善于用丰富的笔墨形式传达其对自然的真切热爱。赵望云游历祖国大江南北,而新疆以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深深吸引着他,并对其笔墨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笔墨创新,才铸造了赵望云生动表现西北山水的笔墨新语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宝贵之地,丝绸之路由此贯穿,其辉煌和荣耀曾让世人瞩目。这里又是古老文化体系的汇合地,各种文化、思想、民族在这片神圣之地碰撞融合,造就了一大批艺术精品。赵望云是最早来到新疆的内地画家,其笔墨语言影响了众多新疆画家。他善于描绘劳动者艰辛的生活状态,作品往往充斥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厚重感,风格辽阔而超然。其代表作《新疆纪游》(图2-1)就高度还原了新疆维吾尔族农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画中父女二人骑着小毛驴在树林穿行,人物形象质朴、亲切,笔墨浓淡交相呼应,充分表达了赵望云对农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底层劳动者的歌颂[1]。

三、赵望云西北山水画水墨语言新探索

(一)用墨排叠表现西北地区的朴茂之美

赵望云身为一名素养较成熟的艺术工作者,将传统山水画创作技巧、笔墨语言与西北生活相融合,并在年复一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汲取传统山水画之精粹,通过表现西北高原风貌特征传递内心情感,并在不断探索中凝练其笔墨语言。他将其“西北情节”通过用墨排叠的形式展示出来,画面中树梢、土坡、远山等景物就常用此种笔墨技法来表现。

从图3-1中可以看出,画面近处的草坡就采用了淡墨排叠的表现手法,淡墨侧锋用笔垂直向下排,趁淡墨未干,一笔紧接一笔,远看有墨色深浅变化,近看有笔触粗细之分,表现出草坡松软繁茂的真实感。另外,他还擅长用浓墨来表现西北的土质山坡,将西北土坡温润厚实及焦涩干枯的矛盾特点呈现出来。而在赵望云之前,从未有人运用这种笔墨语言将其精准地表现出来。

(二)用枯笔飞白表现西北地区的苍劲之美

赵望云在水墨语言上的新突破,除上述淡墨排叠的方法外,还擅长用枯笔飞白的手法来凸显西北地区的苍劲之美。他在表现西北山川、土坡及树林时,为了凸显其浑厚的效果,不同于以往所用的积墨和晕染手法,而是另辟新径将水、墨、色直接蘸于笔头,使其在笔头充分融合渗透,后用逆锋、侧锋等多种笔法在纸面迅速作画。下笔时急时缓、时提时按,虽笔笔相接,但却时见缺落。这里的“缺落”是指墨色在纸面的缺失,也就是一种枯笔飞白的表现手法。赵望云总是小心翼翼地保留着那些飞白,他认为这是最能表现西北地区的土地和树木感觉的方法,最能使水、墨、色跟随笔的运用而产生真实生动的效果。

从图3-2所示的作品可以看出,由于树根原本就较为干涩,所以在作品中,树根均采用浓墨表现,需疾处,掠笔如飞,留下飞白,以枯笔扫浓墨营造出草书般的飞白效果。需缓处,如石头、山坡,下笔稳健,粗墨排叠,笔笔相接,务使干湿浓淡互破互融,使其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勃勃生发之感。经由其如此诠释出的西北地区,不仅成为了我国绘画史上自然气息和人文气质的经典程式,同样也成为现代人对西北这片土地复杂情怀的经典表述。[2]

(三)用没骨技法表现西北地区的地域之美

在表现西北地域性特征的山水作品中,他还善于运用没骨技法。他笔下的没骨法独具一格,在没骨法形成的块状面积上再用墨点或墨线进行皴擦,形成丰富的视觉肌理效果。[3]如《春耕》(图3-3)中,他先用淡赭色画出农田,再用干墨进行横向皴擦,形成农田般的肌理效果,使视觉上更趋真实。

与此同时,他对于各种树木的描绘也有创新。如在《重林耸翠图》(图3-4)中,他利用复杂多变的层次性用笔,浓淡相宜的积、破墨手法,丰富的虚实变化关系,对复杂林木进行了表现。长期的写生经验为其没骨法的创新提供了土壤,他的画写实意味明显,对西北地区的雄厚辽远与稚拙朴实进行了完美的艺术再呈现。

四、结论

赵望云的山水画吸取传统山水画笔墨技法及写生创作实践活动之精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对此后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赵望云对西北山水画水墨语言的新探索,对于我们拓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又对山水画创作具有现实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宪基.赵望云――走写生之路的艺术大师[J].收藏界,2004(01).

[2]王鲁湘.精神家园的慷慨浩歌[J].西北美术,1999(05).

[3]沈启玲,方益鸣.赵望云绘画风格及画史地位浅析[J].神州,2004(01).

[4]刘星.赵望云绘画美学精神初探[J].西北美术,1999(05).

作者简介:

郭 茗(1992-),汉族,河南信阳人,新疆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教育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音乐与舞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