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

时间:2022-05-18 05:15:18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

摘 要: 高等数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规律,注重通过师生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最大的收获。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等数学交互式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发展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大班授课学生众多,存在个体差异,主讲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呢?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互动式课堂教学,在此分享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

由于资源缺乏,高校基础课长期使用大班制教学法,它利大于弊。要打破这种惯性,进行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每节的教学内容,先要理清知识脉络,研究吸收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观点和新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1]备课时要认真备学生,注意到不同的学生对内容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某些知识点上要分别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长处,用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相互讨论,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让每个学生都在合作学习中动手、动脑,亲历知识主动获取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尊重学生,加强和谐互动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高效的课堂不仅与教师的数学素养有关,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师生的关系。教师要取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被关心和尊重,这是和谐互动的开端,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也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前提。每次课我都会提前十分钟到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上节课的疑难问题、本节课的预习准备及作业中的问题等,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及低姿态的同时,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教师的极大尊重,进而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敢于提出问题及见解,充分释放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尊重学生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品质,不要高高在上,应适时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正视他们的差异,理解他们的思路,看到他们的用心努力并赞赏他们的小小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立与创新,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看法不同的见解。

三、传授数学的人文思想,加强情感交流

高等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所以它是大学本科的通识文化课程。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淡化其人文思想,让学生觉得数学定理教条死板、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法则可以迁移到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自我约束,数学的证明会使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及诚信的品质,数学问题的解答会使学生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化和净化,特别是解答数学题时会渐渐树立处理问题锲而不舍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教学变成师生情感互动心灵共鸣的愉快体验,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动人,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四、引导参与,做到教学民主

教师切忌用刻薄的语言挖苦讽刺学生,相反应用启发性的语言、信任的目光、亲切的微笑、赞许的表情等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自信心。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珍视,并想方设法地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启发诱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学教师应具备民主意识及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消化时间,正视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问难,耐心解答不绕弯子,使教与学的过程和谐共进。

五、关注学困生,适度进行鼓励性评价

大学数学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正常但理解数学概念不全面,通常自学能力较差,课堂上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的学生。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认为学生能力的差别是人为的,造成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外在的因素,他对学生的看法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3]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困生”更应充满期待,主动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完善心理结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要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困生,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适时对学困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便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锷.谈谈高等数学的备课与讲课.工科数学,2000(1):86-87.

[2]靖国安.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5.

[3]王文祥,徐杰玲.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1):45-47.

上一篇:黎锦熙语文“读法”教学观念探讨 下一篇:新闻阅读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