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北文化的西北人行为模式特征研究

时间:2022-08-02 02:03:21

基于西北文化的西北人行为模式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人的行为模式受到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各种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西北文化圈,其特征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本文从研究西北文化特征入手,分析文化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剖析出西北文化影响下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存在产生驱力的导向不明确,驱力与环境产生反馈系统,使刺激过程具有反复性;易受权威及他人的影响,行为呈现多层次性;接受有效行为,拒绝无效行为;道德规范约束力强等特征。

关键词:西北文化 行为模式 特征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其中,文化既是人的行为来源,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行为。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多种因素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位文化呈现差异性,其中,以地理位置为主因形成的地域性差异日益凸显。以陕、甘、宁、青、新五省形成的西北地区文化圈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对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也产生了极其深刻地影响,促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本文从西北地区的文化特征为入手点,研究在此基础上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特征,进一步揭示其行为模式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弊端。

西北文化特征概述

(一) 中国传统文化总特征

在以个体家庭农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为本位的封建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包容性。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大多被“中国化”,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虽然所崇尚的信仰不同,但却能在共同的实践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中国和谐融洽,并且文化的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家族中心。家庭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家族是社会活动的中心。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以及家族意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之相适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忠义礼节、规矩守礼,尤其根深蒂固的是等级观念、崇尚权威。道德至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之上。受到道德至上思想的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重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讲和谐,重中道。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和理念不仅是注重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强调解决矛盾的适度原则。

(二) 西北地区文化特征

由陕、甘、宁、青、新五个省区形成的西北地区由于自身具有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特征的较小的文化圈。西北地区文化特征并不是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基调而建立起来的独立文化群,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调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因素产生了较之其他地区相异的特征,或者更加导向凸显出传统文化的某一特征。

1.崇尚权威,等级严明。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同因素的冲击,部分文化被淡化。尤其在对外开放,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在沿海发达地区,西方崇尚自由开放、权力平等的思想迅速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使崇尚权威等文化逐渐淡化。然而,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落后、政府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此文化并未褪色,形成了等级严明,崇尚权威的文化特征。

2.自我满足,心态平和。西北地区(除陕西以外)大多是大山、大川、戈壁、沙漠、草原和高原。这些地形特征把西北地区隔离成许多相对封闭的区域,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很难形成人口众多的广大聚居中心,这就使西北地区不可能成为政治、经济中心。面对这种现实,西北地区人意识到不论如何开发,西北地区都已经无法超越其他地区。只能接受这种现状的存在,并安于现状以达到心理上一定程度的平衡,与之相适应的西北地区文化就善于自我安慰,容易自我满足。

3.价值观多样性,包容性强。由于西北地区现有的人口构成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支援西部迁移过来的,外加西北地区的民族多样化,多样,其文化特征也是千差万别。各种民族、信仰所主导的价值观不同,多重价值观在西北地区得到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双向的也是多层次的,这不但使西北地区文化价值观呈现多样性,也使西北地区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4.注重关系,文化具有豪侠气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以利益为基础建立的人际关系在西北地区并不凸显,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因心理依赖为根基的关系系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西北地区人更愿意增进交流。同时,由于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西北地区产生了文化封存现象,这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气节、情操、古道热肠的文化在西北地区大范围、深层次的得到保留,强化了西北地区注重关系的特征,使其文化具有独特的豪侠气质。

5.顺变意识与能力弱,以不变应万变。基于以上对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特征分析看出,西北地区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及反应慢,同时由于自我中心的意识过于强化,从而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的意识与能力。这使得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行为特征。此行为模式特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行为的冲动性,以静制动和坐观其变的行为方式使西北地区人面对变化和压力的态度较为淡然,对平和社会建设有益。然而,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行为模式特征往往导致创新行为滞后与被动。

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探究

(一) 人的行为模式概述

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文化基质得以在现实感性世界中实现出来的唯一通道。人的行为不是随意的,而是以某种特定的,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方式进行的。这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庞朴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一点模式”、“两点模式”和“三点模式”。一点模式是道家的思想,是指将任何包含差异性的东西都将它们拉近,使其重合为一点;两点模式,是法家的理念,即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对立性和斗争性,在处理事物对立双方的关系时,侧重于保持乃至强化张力,在竞争和斗争中以一方压倒另一方的方式推动事物的发展;三点模式是儒家的理念,即中庸模式,它是先有两个点,然后在这两点之间寻找一个中间点,使两点达成一种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行为模式的诠释中,法家的两点模式更加契合于佛洛依德所赞同的人的行为冲突模式,即人的行为是由某一特定时刻善与恶两种对立力量在人体内相互斗争的结果。在此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行为模式理论还有人的行为机器模式,即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模式,以及人的行为的开放系统模式,即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目的性、思维方向性及社会性。

综上所述,各个学者对人的行为模式的理解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而具有差异性,然而各个理论既具有创造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从心理反应到行动造成一定结果的过程。是在环境的刺激下,人从产生了驱力(需要)到产生动力,行为方式的选择,再付诸行动,最终达到目的,并对驱力做出反馈的过程。人的行为模式可如图1所示。

(二) 文化对人行为模式的影响

所有人类行为在一个文化关系中形成。文化包括价值观、知识以及对人们来说是适当的并乐于接受的物质技术。所以,文化形成了那些规范并常常限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参数项。本文认为文化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驱力形成、方式选择、反馈环节以及对行为规范的影响。文化与驱力。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所认为的最重要的、最神圣的、最无可争议选择的东西。在环境对人产生刺激时,往往与价值观相关紧密的事物更容易形成驱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是人的行为来源及动力所在。文化与方式选择。人在行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从文化向人们提供的手段中导出的,人在选择行为方式的过程中,通常要考虑现实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个人所能达到的能力。而对于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限制,文化的引导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化与反馈。从驱力的产生到达到目的,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效的。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构成的。人的行为模式中,最后的环节就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行为进行反馈,但这种反馈行为也并非是对所有的行为效果进行反馈,而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反馈所选择的内容或方式上。文化与行为规范。在社会环境下,人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既包括无形的传统道德,也包含有形的法律法规等。但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规范,都是根植于文化的,是文化提供了与人的行为有关的标准或规范,而且规范的内容也随文化不同而千差万别。

(三) 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特征及优缺点分析

一方面,文化对人的行为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会呈现复杂多样性,也是受到不同文化特征的影响。西北地区文化具有其独特性,这种文化特征促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特点。

1.产生驱力的导向不明确,驱力与环境产生反馈系统,使刺激过程具有反复性。一般情况下,由于文化所引导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人会在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信号后直接形成明确的驱力。这个反应过程是单向的、明确的。西北地区文化价值观呈现多样性,使得西北地区人的主导价值观并不是贯穿始终,很多情况下,依照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人所处的阶段和当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西北地区人的价值观导向是发生变化的,就使得环境对驱力形成的刺激过程具有反复性。较之普遍的人的行为模式,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在行为产生初期,就形成一个局部的反馈系统。首先,环境向人发出刺激信号后,驱力将信号与人所具备的多种价值观进行匹配,然后选择当时环境下的主导价值观反馈给环境,最后,驱力还会将主导价值观再投入到环境当中考察其适应性从而强化驱力形成最终驱力。

西北地区人的这种行为特征使得西北地区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对个人的行为有较强的忍耐性,同时对待他人的行为也具有很高的容忍度。而且这一特征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形成更加理性,更符合客观事实,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性、冲动等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虽然,西北地区人的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会趋向理性,然而,也会造成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缺陷。其主要缺陷表现在驱力形成的这种反复性使人的行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较慢,成为西北地区人性格较为优柔寡断的一方面因素,表现在人的行为上是行为拖拉,行为的反应时间慢等问题。这种缺陷的存在很有可能使西北地区人丧失良好的机遇。

2.易受权威及他人的影响,行为呈现多层次性。西北地区注重权威和关系。因此,其行为往往会受到权威人士及他人的影响或牵制。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上,使人的行为经常发生变动,在行为过程中对行为方式不断进行放弃、选择和优化,呈现多种层次。

第一层次,西北地区的人尊重权威,等级观念强,在行为过程中,受到权威人士的干预,多数情况下,会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而按照权威人士的指示进行。

第二层次,西北地区注重关系。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尤其是非常亲近的亲人及友人。行为进行时,如果有他人对行为进行干涉,西北地区的人很有可能会改变现有的行为方式。

第三层次,受权威人士及他人的影响,西北地区人的行为并不全然受牵制,其自身的行为方式仍然会有所保留,尤其在权威人士和他人所影响的行为与目的出现偏差时,个人的行为方式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并得到优化。

简而言之,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分―总的形式。在行为过程初期,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方式是复杂多变的,随后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对行为方式进行选择,不断地放弃与达到目的产生偏差的行为,逐步形成主导行为,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

西北地区人此行为模式特征所具有的优点是:西北地区在受他人干涉的同时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独断专行。这使得西北地区人在行为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对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提供有利的信息,优化其行为效果,并且能避免一定无效行为的产生。但受个人文化、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所接受的干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刻、思想较为迂腐的人,往往会直接接受他人的支配,缺乏主见且行为自主性弱。由于他人对当事人的需求了解总是会存在不完善或者偏差的问题,因此会导致他人的干预不符合当事人的需要,那很有可能引导当事人的行为达到负面的效果,这造成许多西北地区人的行为常出现背离的状况。

3.接受有效行为,拒绝无效行为。在达到目的的各种行为中,有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之分。一般情况下,达到目的之后,人会对所有行为进行反馈,有效行为用以借鉴,无效行为助于反省。然而,西北地区的人善于自我安慰,容易自我满足,通常会选择性地反馈行为,其只愿意接受有效行为,用以自我欣赏,而拒绝大多数的无效行为来减少对自我膨胀的打击。其优点是:接受有效行为,拒绝无效行为通常会使西北地区人思想乐观,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其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的人拒绝反馈无效行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其自信心的冲击,并缓解了一定的压力,这使西北地区人容易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心态平和。其缺点是:西北地区的人因为只愿接受有效行为而不善于反省自我,使其内心过于膨胀,常形成唯我独大的心理暗示,对于个人所处的现状过于满足,而规避风险。大多数情况下,西北地区人不乐于追求新事物,以防对现阶段拥有的事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就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缺乏追求,缺少创新力和冒险精神,安于现状,即时享乐。

4.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强。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制约,人的行为既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准则,也不能触犯法律法规。这两者对于人的行为约束力是对等的。由于西北地区注重关系、具有豪侠气质的文化特征的存在,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规范通常更加趋向建立在道德之上,较之法律法规的制约,道德规范对西北地区人的行为约束力较强。西北地区人的行为受道德约束力强,使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比较循规蹈矩,尤其在行为出现负面效果的时候,西北地区人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接受惩罚。然而,在社会环境下,“法”、“情”、“理”是有界限的、有矛盾的。人们常说“情有可原,法理难容”就充分的说明了“情”和“法”、“理”在一些情况下是会产生冲突的。以道德为基础所规范的行为通常是在“情”的范畴之内。由于西北地区人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强,这很有可能会造成“情”与“法”、“理”发生冲突时,西北地区人的行为导向道德方面,致使人触犯法律和规范。基于以上的分析,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特征可以用图2表示。

结论

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分析出西北地区的文化特征,从文化特征的影响出发,剖析出西北地区人具有产生驱力的导向不明确,驱力与环境产生反馈系统,使刺激过程具有反复性;易受权威及他人的影响,行为呈现多层次性;接受有效行为,拒绝无效行为;道德规范约束力强等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在西北地区人的日常行为过程中具有优势同时也存在劣势,优势的存在有利于西北地区人的发展,而劣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北地区人的发展乃至影响西北地区的快速发展。

通过明确掌握这种缺陷的存在,西北地区人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自身的缺陷,比如培养能力,主动寻找时机;识别有效信息,选择性地接受意见;培养自我反省、经常性总结的习惯,有意识的培养创新力等。同时,作为西北各级政府要促进西北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各个组织的管理者要想管理好其组织内部的西北地区员工也可以以此为借鉴,政府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企业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等来促使管理更加有效。可以看出,对西北地区人的行为模式特征的研究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管理、对西北发展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理论性较强,要运用到实践当中还需要今后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毛荣生,俞纪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文香.略论西北文化的根本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2009(1)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4.单兴缘,陈尤文,赵嘉荫.开放社会中人的行为研究[M],1993

5.罗伯特•伯格,罗纳德•费德瑞柯.人类行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邵建平(1961-),男,江苏武进人,硕士,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邵千芸(1987-),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选择:理论... 下一篇:商务翻译中语义解码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