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 第3期

时间:2022-10-24 10:02:57

语文味 第3期

多年来,语文课堂一直以“朗读——概括内容——分层分段——分析句子”的形式进行,学生也已经厌烦生硬、枯燥的语文课。老师亦慢慢对自己的语文课失去了激情和信心。难道语文课真的只能这样“”下去吗?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学生扶正学语文的风标,还语文课本应有的面目,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已是刻不容缓。

一、发现其独特的“气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强化了工具作用,字词句篇语法逻辑,再好的文章也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章的皮是没有作用的,要说有作用,是可以用来长语文知识的“毛”,用来长试题的“毛”,语文试题照搬自然学科的一套,再好的美文也被肢解成许多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语文教学一点生机都没有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时间一长,连老师也不“语文”了。

1.其实,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换句话说,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发现语文学科特有的“气质”。

2.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对,我只能用这样的辞藻形容这门独具魅力的学科了。教师首先应该发现它的魅力,只有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门学科,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爱上它,发现它的美。

二、营造诗意的课堂环境

在我们当代语文教学中,思想的丧失,书卷气的消无,语言的贫乏,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要大胆变革,激发自己去主动创新,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为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引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

1.语文课堂应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 无论春华、秋实,夏日的云影还是冬天的树木,无论晨曦、暮霭,正午灿烂的阳光还是潇潇不绝的夜雨,都可以在这里观赏到被精彩描摹的倩影。大至星汉日月,惊雷狂飙,小至花蕊蜂须,冰雪的结晶,古老如绝塞长城,石鼓篆鼎,短暂如晓月秋露,飘风流莺,都可以在这里聆听到被吟咏讴歌的清音。无论大街、小巷、荒村、野店,无论森林、草原、沙漠、极洲,无论大海深处还是宇宙太空,都在这里留下了美妙的踪迹。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的空间也就同样的宽广。

2.语文课堂应是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 这里是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这里是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这里是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那心游万仞、清洁自守的庄子;那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那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诗歌的文天祥;还有那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水光山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三、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上来。

1.拓宽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境,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方面,语文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不少的课文,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很利于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2.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此外,现在的语文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让多媒体进入课堂,使语文课超越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课堂上老师充当着多种角色,不管是诗人还是演说家,我们都不能忘了我们是语文学者,我们在上语文课,我们应该让语文味横贯整个课堂,让每堂语文课成为有生命有深邃灵魂的文学站台。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二中)

上一篇: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情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品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