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与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24 09:06:55

农产品贸易与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95―2008年以农业总产值代表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农产品进口额、出口额的差异程度,并描述了样本期内三者的变动趋势。为了进一步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三个变异系数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长期内地区农产品进口额差异可以引起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而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又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差异的结论。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增长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前增长,1977―2008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6%。同时,中国由开放之初的贸易小国发展成了2008年占世界贸易总额7.88%的贸易强国,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8年的26.45%。就农业方面而言,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8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占我国GDP的19.3%,且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毫无疑问,迅速的农业经济增长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立足国情,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各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禀赋以及初始发展条件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且政府对各地区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必然导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同时加剧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城市间差距、沿海和内陆的差距等等,从而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均衡。

一、文献综述

1、农产品贸易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Kwan and Cotsomitis(1991)最早根据中国1952―1985年和1952―1978年两个样本期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52―1985年期间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在1952―1978期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积分报告中指出,出口增长和贸易导向政策均会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郑云(2006)、李练军、王树柏(2007)均根据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并且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农产品进口。蔡文静(2009)通过对农产品出口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的短期变动对农业经济存在着正向影响。

2、农产品贸易与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关系的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文献都是关于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Tsui(1991)对1952―1985年中国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省际差异指标进行了估算,发现在改革前,尽管存在着强有力的财政转移机制,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未缩小。魏后凯(1992)和杨开忠(1994)分别计算了1952―1990年主要年份的全国和三大地带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加权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各省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格局大体呈倒“U”型,即1978年以前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其后逐渐缩小,而三大地带间收入加权变异系数呈S型变化。T.Jian、Sacks&Warner(1996)、Démurger S.(2001)、Fujita&Hu(2002)的研究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区经济差距有扩大之势。李国柱、马树才(2007)利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出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存在不收敛性。陈开军、李斌(2008)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81―2006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出口、进口贸易差异度,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三者的变动趋势,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再不断拉大的趋势。以上学者均认为区域贸易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前人的研究多是基于经济总量层面的分析,在区域、行业等层面展开进一步分析的较少,实际上,不同区域的各行业均存在贸易差异,从而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农产品的贸易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数据说明及差距度量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地区农业GDP、地区农产品进口、出口贸易的规模差异进行统计度量,通过直观分析描述在样本期内三者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联系。在分析地区差异问题的时候,本文采用变异系数(CV)对1995年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在进行分析时,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划分依据,将我国划分为沿海经济区和内陆经济区两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内陆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等中部内陆和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内陆两部分)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了1995至200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在研究中予以剔除)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进口总额、农产品出口总额进行分析。所用数据取自各期《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数据库。

首先,我们用第一产业GDP的统计数据代表农业经济增长,并用符号NYGDP表示。农产品进口总额用符号NYIM表示,农产品出口总额以符号NYEX表示。根据可获得的资料数据,对样本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行汇率折算,将各地区的统计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折算成为人民币计价。

其次,为了消除物价影响,利用样本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总产值指数,将各地区每年的NYGDP折算成1995年不变价格。以1995年人民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的变异系数折线图如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样本期内,以农业总产值衡量的中国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5至1997年间,变异系数小幅增大,总体农业经济呈发散态势,差距扩大。1998年变异系数出现小幅下降,并达到样本期内最低点,总体农业经济增长差距最小。1999至2003年间,变异系数保持着缓慢的上升速度,呈现平稳态势,总体农业经济增长差距缓慢拉大。2003至2008年间,上升速度有所加快,总体差距不断拉大。从沿海和内陆地区内部来看,各区域内部农业经济增长差距都出现过下降趋势,但总体均呈现上升态势。1997年后,沿海地区省份内部的差距要高于内陆地区。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样本期内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一直缓慢增大,而进口额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均要高于出口额变异系数,即农产品进口贸易发展的差距要大于出口贸易发展的差距。

从变异系数的度量,我们仅能看出农业总产出差异、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差异的独立趋势,而无法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本文下面将利用多变量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实证检验

该节是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共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利用ADF检验法对lncv(nygdp)、lncv(ex)、lncv(im)做单位根检验以检测它们的平稳性;其次,对平稳的数据做协整检验;再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通过以上检验的数据做回归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影响程度。

1、平稳性检验

在对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但是这种回归分析要求所有的变量都是平稳的。当变量非平稳时,有可能会产生“伪回归”,这种回归分析结果不能作为推断的依据。为了得到平稳序列又不改变变量的特征,我们对第二节计算出的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和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cv(nygdp)、lncv(ex)、lncv(im),它们的一阶差分记为:dlncv(nygdp)、dlncv(ex)、dlncv(im),设定显著水平为5%,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判定三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的检验结果我们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Lncv(nygdp)和Lncv(im)是平稳的,Lncv(ex)没有通过5%的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但是它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三个变异系数序列都可以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2、协整检验

我们可以使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一种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一种检验方法,它是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的方法。

由表2、表3分析得知:在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一零假设H0:r=0时,迹统计量的值为37.24,最大特征值为22.24,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9.80和21.13,用这两种办法都表明应拒绝零假设H0:r=0,而接受备选假设H1:r≥1。当零假设H0:r≤1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被接受,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与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变异系数与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借助Eviews6.0软件进行进一步验证。下面将借助Granger1969年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涉及到滞后阶数的选取,根据AIC确定各个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详细的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检验结果表明Lncv(im)是Lncv(nygdp)的Granger原因,即地区间农产品进口额的差异会导致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距的拉大,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却不是地区农产品进口额的差异的Granger原因。(2)检验结果还拒绝了Lncv(nygdp)不是Lncv(ex)的Granger原因,但是接受了Lncv(ex)不是Lncv(nygdp)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表明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差异不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的Granger原因,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差异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额的差异。

四、结论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地区间农产品出口、进口和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发现中国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和农产品出口额差距总体上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地区间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不均衡。从总体来看,三个变异系数序列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内,地区农产品进口额差异可以引起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而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又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差异。我国的农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农产品出口,可推断出地区农产品进口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地区农产品出口差异,本文的检验结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Tsui,Kai Yuen.“Economic Reform and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t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50.――“Economic Reform and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60.

[2] Fujita,M. and 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35.

[3] 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顶侧[J].中国工业经济,1994(3).

[4] 赵伟、何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6(9).

[5] 蔡文静:中国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6] 郑云: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经贸论坛,2006(7).

[7] 李国柱、马树才:区域贸易差异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8).

[8] 李斌、陈开军: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J].世界经济,2007(5).

上一篇: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下一篇:美国金融危机的消费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