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4 08:25:10

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对社会有着持久的渗透力,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构建起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落后,与西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找到目前阻碍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几个首要问题。

文化产业落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寻找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0年以前,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进入90年代后,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上世纪末才刚刚起步。起步滞缓的现实,让我们丧失了部分市场和产品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落后的文化产业使文化软实力失去了竞争力。中国文化在20世纪出现了一个重大偏差: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只占次要地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并且逐代递减,对传统文化底蕴的理解力日趋贫乏。如果这种形势得不到改变,未来的中国人将因找不到精神家园而迷失自我,将因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的凝聚力缺乏而成一盘散沙,那就更不用谈国家文化软实力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具有低消耗、高回报、对外输出不易产生摩擦等特点。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我国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更需要发展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软实力的构建和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文化软资源,它的历史沉淀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名胜古迹、诗词歌赋、民俗风情都极具特色,让人向往。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就处于极其主动和有利的地位,但在后工业时代,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综观各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在亚太地区占的19%中,日本占10%,韩国占5%,而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总共仅占4%,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却没有赢得世界“文化大国”的身份,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中国不缺乏文化资源,缺乏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更缺乏的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能力。中国的《花木兰》被包装成美国迪士尼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中国的名著《三国演义》被日本的动画和韩国的游戏改编后,回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原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被国外的文化公司挖掘、创新,抢占商机,成为巨额利润的来源。而中国创意产业、创新理念和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赤字

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中国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

第一,图书贸易。据统计,在2002年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出版社输出和引进版权的比例约为1∶8。2003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是12516种,图书引进地按数量排列大多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而输出地则大多集中在东南亚汉文化圈。第二,对外演出。中国对外演出长期以来都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一些艺术团出去演出一场的收入只有几百美元。与此对比强烈的是,“世界三大男高音”来中国演出的出场费动辄数十万美元,欧美四大音乐剧、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等来华演出的最高票价卖到5000元。第三,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4年来中国时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可以用英国出口的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

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出现了严重的逆差,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仍停留在一些标志性的符号和元素等表层特征的认识上,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理念,更缺乏理解和认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种独特而鲜明的特质形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基础,如何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构建文化软实力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举措。

盘活文化存量,整合文化资本

所谓文化存量,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文化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观、信念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盘活文化存量,整合文化资本,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奠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并被国家或族群广泛认同,就会成为团结、凝聚这个国家或民族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

中华文化是历经五千年而唯一未曾中断的国家文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弘扬和光大这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我们的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

第一,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加大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我们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的基本依据。第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及天才的艺术创造,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第三,构建中国主流文化。作为打造文化软实力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使其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我国文化产业处于一定的落后地位,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文化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它将引发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对我国的整个社会形态产生巨大影响,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组建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目前文化创意不能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各自不能有效发挥效应。这要求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通过政策调控,整合社会资源,将创意主体、创意资源与资本结合起来。第二,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文化产业是一个融合很多要素的产业,文化创意是虚拟的非物质劳动,如果不借助资本的力量,不转化为产业,只能成为斑斓的思想火花,或者只能在小范围内获得利润,不能实现文化复制、批量生产的高额利润。第三,发掘文化创意。资本如果不借助创意的力量,只能在传统的增量生产方式中运营,提升不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得不到有价值的使用,可能造成闲置浪费和投资失误,不会实现资本的增值。

实施品牌战略,既能“走出去”,更要“立得住”

我们不能让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仅仅成为外国文化企业的原材料,也不能让中国文化市场仅仅成为外国文化产品的倾销地。我们不仅要善于引进来,更要大胆地走出去,让文化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硬起来。

走出去,让软实力硬起来。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审视中华文化的历史方位,却让人喜忧参半。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都要依靠文化的支撑。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是推介自己价值观的重要工具,更是出口创汇、拓展世界文化市场的主力军。而我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有待开发利用,外向型的文化产业刚刚兴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尚处于弱势。

文化走出去不仅仅局限在对外宣传和友好交流的框架内,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场法则进行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在竞争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的文化怎样才能走出去呢?

第一,开展市场化运作。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参展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版权贸易的逆差明显缩小,一系列出彩的表现令国际出版业广大同行感到吃惊,其原因就是良好的市场化运作。还有一些录像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北美、欧洲市场;一些作品,像杂技《天鹅湖》、《霸王别姬》等,每场票房都有两三万美元,基本上接近世界演出市场的中等水平。第二,广泛开展文化外交活动,这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最好方式。文化外交的实质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与尊重。让中国民歌演唱家在国外开演唱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周,让中国的京剧、武术、服装、饮食等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外国人面前,等等,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有力地配合党和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真正了解中国,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文化要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效应。孔子学院是我们做得最成功的一个文化品牌,被美国《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英国《经济学家》、法国《世界报》等媒体评论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是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已经设立了几百所孔子学院。短短几年,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即使是这样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目前仍有4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或机构提交了希望设立孔子学院的申请,正在等待审批。孔子学院这个文化品牌的创立及良好运作,已成为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成功范例。

中国文化软实力曾经影响世界而且现在也在影响世界,前景虽然光明但却步履蹒跚。要走出一条坚实的国际化之路,我们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的形成、发展、完善、扩散和增值的问题。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美]:《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冯・皮尔森[荷]:《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怀亮:《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门洪华:《软实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岳川:《发现东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7.宋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天府新论》,2008(5)。

8.林明:《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文化研究》,2008(2)。

(作者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讲师)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论海尔事件营销传播的品牌效应 下一篇: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