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08:20:53

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 要:大部分地方院校信息化队伍存在组织地位低,人员技术、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提高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位,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细化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进修深造、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措施,长沙理工大学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步入良性轨道。

关键词: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22-03

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的办学设施,其建设成为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平台,我校现有3万余名学生,如此多用户数量对校园信息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校应重点考虑高峰时期高并况下信息系统的性能、高负载情况下信息系统保持稳定及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越来越多学生带来的数据增长压力。然而,是否能出色地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信息化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管理水平。大部分地方院校由于受信息化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队伍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和建设一支出色的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学校应站在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高度,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整体框架、阶段目标、重点项目与保障措施,既不盲目冒进,也不畏难止步,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脚踏实地、取得实效。信息化管理队伍承担着学校信息化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和管理职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地方院校校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十二五开局之初,我校跟其他高校一样,通过外出调研,由学校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信息化办公室为主体,经过校内多轮座谈、多次调研,聘请相关专家指导,最后形成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该规划的制定,彰显了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充分重视,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并能够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现状及主要问题

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资源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构建“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5A)”的一体化“数字长沙理工”校务管理与服务环境,为学校合理优化学科体系建设、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对照上述目标,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具体表现在: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尚停留在查询阶段,缺乏主动订阅、被动推送等其他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无法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校级领导提供数据分析、决策咨询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有待提高,理念有待更新。认为学校信息化是个别部门甚至个别人的事情,许多学校事务的处理还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

2.管理机构不健全。学校没有实质性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或有但其组织地位低,职责不明确。

3.部门为阵,信息孤岛多。部门独自采购软件平台,技术、接口难以达到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求;数据部门所有,已经或还正在形成信息孤岛。

4.技术队伍亟需补充。一些部门的关键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过分依赖厂商或公司提供服务。

5.投入有限。学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期的专项年度投资计划,更缺乏滚动发展机制。整体信息化工作处于“缓慢爬行”的状态,导致信息化工作处处受制约,师生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快速、高效、便捷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按教师标准进人,学历要求普遍偏高,其结果是引进不了适合的人才,信息部门进人长期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6.管理队伍的创新素质亟待提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地方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推手,成为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提高信息化队伍自身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还必须重视知识、手段、机制、制度、技术等创新,因为信息化学科本身为广大信息化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创新平台。目前,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不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技术管理层面,许多人以维持运转为目标,缺乏管理创新的思维和理念。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1.解放思想,创新信息化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规划、实施、管理、技术、商务等多专业渗透与融合和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情、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每个学校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保障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2.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专、兼职信息员在内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持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政策,激发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积极性;创新信息化人才的用人机制,形成技术人员的合理梯队,优化技术和年龄结构,确保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大部分地方院校而言,逐年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可以解放思想,通过对学校稳定的通信市场整合和有序管理,包括引进通信运营商投资等方式,确保规划的核心项目能够尽快立项实施。积极探索“自主型社会化”等信息化建设模式,借助社会化的资金、技术和力量,采取“以我为主,校企合作,开放共赢”的方式,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我校通过积极主动跟通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对校园内网络及通信市场实施有序管理,引进大笔资金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弥补了多年来信息化资金的“欠账”。通过校企合作,无论是出口带宽还是设备档次、服务内容及服务水准都有了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合作双赢”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模式。

上一篇:交互性是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下一篇:创新机制,构建教育质量保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