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考真题 提翻译能力

时间:2022-10-24 07:59:17

看高考真题 提翻译能力

摘要: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古诗文阅读考查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文言文翻译则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均有涉及。2013年河北省迎来了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的第二次高考,语文试卷延续了上一年新课标卷的题型结构、考查方式,只有个别题型略有变化。文言文考查的依然是人物传记,分值仍为19分,其中客观题9分,主观题(翻译语句)10分。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我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评阅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卷。笔者参照考生的答题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存在问题 方法技巧

文言文距离现在时代久远,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体制、文化制度等诸多方面与现代存在着巨大差异,考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而一些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也不尽相同,致使考生理解文本困难,翻译语句障碍重重,失误颇多。

1 考生在翻译语句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3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新课标版)》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2013年高考全国19套语文试卷中,除北京卷为客观题外,其他省份均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我省文言文考查的人物传记《马文升传》出自《明史》,节选如下:

……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罢,倪岳代,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试题,难度都不算大。但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顾此失彼,不能逐字翻译 考生拿到试题后,往往急于做题,不能做到对一句话逐字理解,反而易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生僻的词语上,浪费大量时间,结果顾此失彼,严重失分。

例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

错译1:在朝廷中年纪大有名望有功劳

错译2:在军队中最有功勋

例2:辄颦蹙不答

错译:皱着眉头不回答

考生在翻译这两句话时,很明显是将重点放在了“耆硕”“辄颦”两个生僻词语上,忽略了“班列”“辄”这两个易于解释的词。例1中将“班列”错译为“朝廷中,军队中”;例2中“辄”并未做出翻译,这两处采分点均未得分。

1.2 盲目随意,没有采点得分意识 高考评卷实行采点得分制,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每句5分中,由省考试院给定3个得分点,句意通顺的2分则由阅卷专家组选取2个易理解也易被忽视、影响句子通顺的词作为得分点。第一句“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给定“班列”“推心”“莫”3个采分点,句意通顺的2分则选择了“亦”“任”;第二句“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给定“未尝”“时事”“辄”3个采分点,句意通顺的2分则选择了“非”“语”,较难翻译的“耆硕”“颦蹙”未作考评。

例1:帝亦推心任之

错译:皇帝推心置腹地信任他

该句中“亦”未作翻译,“任”可译为“任用” “委任” “委以重任”“重用”等,译为“信任”“任务”不得分,3个得分点仅“推心”翻译准确,得1分。

例2:语及时事

错译:言语涉及到时事

该句中“语”应译为动词“谈及”“说到”,译为名词“话语”“言语”不得分;“时事”未做翻译不得分。2个得分点均未翻译准确,得0分。

1.3 语法薄弱,译句存在语病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传授,致使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而文言文翻译语句,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因此,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

例:非事未尝入州城

错译1:没有事不尝进入州城

错译2:曾经不是事情不进入州城

现代汉语中没有“不尝”这个词语,而“不是事情”有语病,译句中应避免明显的语法错误。

1.4 闭门造车,脱离语言环境 翻译的两句话从原文中选取,所以考生必须联系原文的语境。脱离原文,闭门造车,孤立地去翻译,往往不得要领。

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诸大臣莫敢望也。

错译:在朝廷的班列中(马文升)年龄最大……诸位大臣不敢望其项背。

该句中“班列”与后一分句中“诸位大臣”相照应,结合语境应译为朝廷中的人、臣、官,“诸大臣莫敢望也”这句中 “莫”在该语境下需译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如没有人、没有谁、无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考生结合语境,补充出了省略的主语,使句子语意表述较为完整。

2 提高翻译分值的对应策略

考生翻译时漏译、错译、笼统意译的情况十分普遍,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折射出考生文言储备不足的弊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强化翻译的方法、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1 坚持两个标准

2.1.1 字字落实,逐字翻译。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翻译时需字字落实,逐句翻译,力求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标准答案】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勋,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2.1.2 文从句顺,合乎语法。严复指出:“……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达”则指“辞达而已矣”中的“达”,即“达旨”,就是要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标准答案】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不回答。

严复所说的“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是翻译的更高要求,对于高考来说只要达到前两个标准即可。

如何达到“信”“达”这两个标准?笔者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为例,谈谈在翻译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方法。

2.2 掌握六种方法 ①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大纲卷)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答案】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例2、(江苏卷)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六月”“庚子”是月份日期,“南津”是地名,“明帝”为帝号,“循”“安国”“丰”是人名,不必变动。

②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表语气,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不必强硬翻译。

例1、(天津卷)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答案】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例2、(福建卷)初焉,若高阔可步。

【答案】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例1中“之”是助词,放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2中“焉”是语气助词,不译。

③换――针对实词的翻译,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换成今义的词。

例(安徽卷)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答案】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就比不上汉王!

单音词“起”换为双音词“起兵”,古今异义词“中国”换为今义“中原”,“王”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

④调――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重庆卷)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答案】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异乎俗”介词结构后置,必须按现代汉语语序翻译。

⑤补――补出语句中省略的内容,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1、(湖北卷)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答案】(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文言补充完整应为(公)肃(以士)入(内),(与之)对坐……答案补充出了主语,介词和宾语,句意通顺、完整

例2、(湖南卷)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答案】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该句补充出了“以诸生意待之”这一分句的主语。

⑥串――根据上下文语境,串联大意,灵活翻译。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试着用“意译”的方法,串通语意。

例:(山东卷)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根据语境,“凌”可准确推断“冒着”。

2.3 贯彻四个步骤 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许多试卷涂抹勾画严重,错译更改有之,答错位置划掉有之,这反映出考场翻译,考生往往急于做题,结果忙中出错,特别提示,答题时需贯彻以下四步:

①标:标注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推测采分点;②译:以词为单位用上述六种方法逐一进行翻译,要字字落实;③连:把译好的词义按照现代语法规则连缀成句,需文从句顺;④誊:仔细检查无误后,誊到卷子上;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翻译能力的提升,除了掌握一些必备的方法策略外,平时的积累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厚积而薄发,相信学生的翻译水平定会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唐海波.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四面八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2]丁伟丽.文言文翻译之管见[J].考试周刊,2008(11).

[3]林志宏.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如何踩准得分点[J].考试周刊, 2010(35).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研究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以人为本”的双重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