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执政效益思考

时间:2022-10-24 06:45:09

领导班子执政效益思考

执政效益是执政者在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等公共事物过程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用最小的执政成本换取最大的物质、政治和社会效益。而提高县级领导班子的执政效益是一项复杂、艰巨、但又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着我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必须尽快从树立科学执政理念、调优执政主体素质、优化配置执政资源、完善执政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外力推动、内力驱动、上下联动、整体互动”的基本途径,不断提高县级领导班子的执政效益。

一、树立科学执政理念,为提高县级领导班子执政效益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1、强化民治理念。县市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和民治理念,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尊重和认真落实《宪法》赋予广大人民的各项民利,善于运用民主的手段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着力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基层干部的民主作风,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等各项保障民利的具体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质询权和监督权。

2、强化法治理念。一是推进执政行为的法律化。各级党委应抓好地方法规建设,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从根本上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方法,适应利益格局调整的新形势,善于用法律手段调节利益关系,解决深层次矛盾,坚持地方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不得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二是抓住依法行政这个关键。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三是正确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适应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需要,注意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克服某些“主仆颠倒”、事事“替民做主”、不让“民告官”等现象,做到法治重在治权、治“官”,保证公共权力公共使用,让干部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3、强化德治理念。县级领导班子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典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权力观、利益观,把“三观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健全以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公民道德等在内的道德约束机制,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来保证权力的有效行使,以人格的力量和清正廉洁的形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调优执政主体素质,为提高县级领导班子执政效益提供坚实的决策支持

1、优化班子结构。要遵循用人规律,改善班子整体机构。在县级领导班子配备时,应以40岁左右为主体,35岁以下和45岁以上各占一部分,形成老中青搭配的梯形结构,并注意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个人气质风格等多种因素进行干部配比组合。要切实解决机械地执行有关班子年龄、学历、性别、民族、党内外等构成比例的政策,纠正为片面达到这些比例而出现的拉夫凑数、拔苗助长的现象,实现由建设政策型班子向建设功能型班子的转变。

2、探索交叉任职。可探索实行党政班子交叉任职的办法,解决党政“两张皮”和党政职能重叠的现象。即增加政府党委副职同时担任县委常委的人数,副书记中除分管或主管党务的以外可同时兼任政府副职。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精减政府领导班子职数,一般应以一正四副为宜。要改变一方面工作多人交叉分管的问题,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原则上由政府副职主管。这种人事安排更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实现权责统一,增强工作合力和效率。

3、保持相对稳定。从保持工作连续性、强化工作目标的角度来看,县级领导班子宜稳不宜动,调整频繁容易造成工作脱节断档、磨合时间延长等诸多负面效应。应以五年任期为界,任期内除出现班子成员不胜任工作、因病不能坚持工作、受到法纪处分或专业性人才匮乏、内部矛盾无法弥合等情形,原则上只进行内部分工调整,不进行职务性调整,特别是保持四套班子“一把手”的稳定。任期届满后,在充分考虑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分工、职务调整和异地交流。同时,切实疏通领导干部“下”的渠道,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要随时予以调整,增强干部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使班子结构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得到优化。

三、优化配置执政资源,降低县级领导班子的执政成本

1、改革“市管县”管理体制。当前“市管县”最主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既是政治管理机构,又是经济管理机构,审批等各项权力都限制在市区范围内,而行政层级多,行政成本高,影响办事效率。应按照改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分权体制,由高度集权走向合理分权的要求,依据城市型和广域型行政建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市县分置”,即“市”只管理城市自身一块,县改由省直接管理。可采取先“虚化”地级市,再按照“能放都放”扩权原则,使这种“直管”权限扩展到社会管理职能,重点是县财政直接对省负责。

2、合理设置政府机构。要精简机构和人员,保持适度政府规模,达到缩减执政成本的目的。政府机构的改革应根据政府职能要求,遵循充分必要原则和最小耗费原则,该精简的就精简,该合并的就合并,一切从科学出发,在调整职能、合并机构、精简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制定《政府机构法》,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革新政府工作程序。转变政府职能把“万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使政府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同时,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项目,促进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的观念和做法,从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4、调整财政运行模式。要着手建立规范、高效、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解决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聚财有限性与用财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可从深化预算改革入手,针对预算编制、分配、管理方式落后,以及预算内外资金分管分治、财政性资金广泛分散于部门甚至部门内部之间等问题,实施预算管理改革,解决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不断提高财政保障和调控能力,从而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安排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科学、高效益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税制进行适时适度的结构调整,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6、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要巩固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成果,不断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深入开展。在思想认识上,要实现由“短期尝试”向“长期坚持”转变;在改革范围上,要实现由局部向全方位、深层次改革转变;在改革的具体运作上,要实现由“粗放”向“精作”转变。特别在规范审批程序、结算程序、监督检查程序、细化职务消费货币化标准和发放方法上狠下功夫,探索既便于操作,又严谨科学的方法,重点解决单位之间不平衡,领导干部个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确保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有序运作。

四、完善执政运行体制,为提高县级领导班子执政效益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1、健全学习考评机制。县级领导班子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执政党的“五个能力”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不同岗位、不同知识结构的领导干部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培养方案,合理选择具体的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和目标评估体系,通过自学、集中培训、岗位锻炼等多形式,着力提高县级领导干部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领导管理素质、科学人文素质等素质,使领导干部的知识能力更加合理,个人能力全面提高。

2、健全目标责任机制。要在客观分析本地现状、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及其由此衍生的近期、中期目标,并根据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职能特点,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四套班子,再具体到每个班子成员,坚持用远景目标鼓舞人、用短期目标引导人、用班子和个人目标鞭策人,通过目标的牵引增强班子合力和创造力,形成各司其责、群策群力的局面。

3、健全分工协作机制。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班子成员的专长特点,对班子成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明晰工作范围和标准,明确责任界限,避免多头分管、责任模糊的现象,力求做到人适其岗、岗得其人、权责一致,奖罚分明。通过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情况通报、联席会议、征询意见、交心谈心等具体制度,加强班子之间每个班子内部成员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及时沟通情况,互相支持配合,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执政成本消耗过高的状况。

4、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走出市场经济不需要民主集中制这个误区,狠抓“一把手”职责这个关键,抓住“知、议、决、行”四个重要环节,对议事的范围、议事的程序、参与的人员和决策的过程、决议的形成和执行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议事决策活动建立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广泛参与、寻求共识的基础之上,确保议事具有广泛性、决策具有民主性、决议具有权威性。同时,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前的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度、社会公布制度,决策中的专家参与制度、民主讨论制度,决策后的执行监督制度和造成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

5、健全工作落实机制。通过合理划分工作层次,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分类推进工作的机制。对事关全局或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工作,县市党委可直接牵头、重点关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任务,由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并适时督办指导;对常规性的工作,由党政班子及其每个成员分头组织落实,定期了解工作进展情况。

6、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在干部考评的整体指标设置上,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制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如:经济性评估方面要求政府树立成本意识,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效率测定要测算政府的投入和产出的比;效益评估方面要关注的是政府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最终结果。总之,班子的效益最终要体现在人民满意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可借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对县级领导班子政绩进行审计。“政绩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总量方面的指标,老百姓所得到实惠的指标,发展后劲指标,发展成本指标,发展模式等,绩效考评结果应严格与领导干部的奖惩和选拔任用挂起钩来,充分体现“用人唯贤、选人唯绩”的原则。

上一篇:干部选任监督思考 下一篇:干部谈话制度试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