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利用学生资源 鲜活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4 04:47:09

挖掘利用学生资源 鲜活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学生资源是丰富、能再生、最直接的资源,具有生成性及动态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挖掘利用学生的动力、情感、生活经验和差异等

有利于教学的资源,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充满灵韵。

关键词:挖掘利用;学生资源;鲜活;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种要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环境,其中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之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及动态性,是丰富、能再生、最直接的资源。当这些资源有利于教学时,就可以作用于课程,成为知识的生长点,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不容易被察觉的课程资源。一经教师的巧妙利用, 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气,充满灵韵。

一、挖掘学生动力资源――直挂云帆济沧海

满足需要是人们行动的目的,也是乐意采取行动的动力之源。语文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认知需要和升学需要,这三种需要又使学生产生了相应的自我提高、认知和取得高分等三种学习动机,也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有趣、乐趣和志趣等三种不同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课程动力资源,教学内容如果能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器官,就能引发学生的这些学习兴趣,并有效地展示隽永的语言、如诗如画的美景、人性的光辉。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这些动力资源,使之不断激励或推动学生扬起风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伴随着心灵的颤动,情感的愉悦,构筑自己的心灵世界。

但挖掘学生这些动力资源的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闪动着学生灵性的体验式课堂,具有不定性因素,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阅读感受,突然有一名学生就说:“蔺相如还真会演戏啊。”此话一出,全班哄然大笑。笔者本想制止,可转念一想,“蔺相如在演戏”也不无道理,于是笔者就此设计巧妙的问题:①从哪里看出他在演戏?②他是怎么演戏的?③他敢于演戏说明了什么问题?④作者除了用“演戏”这个情节来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外,还运用了哪些细节和手法来表现?这些生成性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这节课也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开启学生情感资源――春风暗度玉门关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丰富多彩的情感,可以组成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让社会和生活异彩纷呈,生机无限。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艺术,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情愫。情感的艺术,需要用情感才能体会。所以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时候,需要调动个人情感去体味,去感动,去联想和想象,用情感去理解情感,用情感去欣赏情感。这样,才能把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愫挖掘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情感并融入情感,既可以避免“理性化”教学,还能丰富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用“心”去学语文,去欣赏艺术化的情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心灵,达到“春风暗度玉门关”的效果。

如《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针对学生实际知识结构以及难以领悟作者的孤苦无依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笔者就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个人情感:

①结合课文和课后题目中所给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②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③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在这些开放的题目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把情感调动起来,学生就能在文章中找到情感的契合点,领悟作者用语的精妙,从细微处见“真”情,也能对全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总体把握。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新的情感体味,懂得了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是与非,了解了他人对人世间各种情感的态度和看法,形成朴素、健康、向上的情感。

三、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巧凭杯酒长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是个体体验的自我总结,它被个体赋予了情感,更具创造性。因此,教学中必须不断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建立起联系,使之能较快地被学生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达到了与文章同呼吸,共命运,并为之悲伤,为之喜悦,为之激动,为之心跳,为之会心一笑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

如冰心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文章语言着实素朴,读之却有情牵肺腑、意达平生之感。冰心一生奔波,居所流转,家,对她来说,太刻骨铭心了。老人家究竟心向何方,情眷何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较难体会。为了让孩子们能与冰心老人交心,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拿“家是什么?”、“家在哪里?”这两个话题去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然后以此为话题写随笔。

上课时,先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他们对家的认识,他们渴望的、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家是妈妈温暖的双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

学生乙:“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阵地,能安顿我们的身心。”

学生丙:“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

学生丁:“家是一种生活;家是一种思念;家是一种永远的精神家园。”

这样,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他们更容易与作者冰心交心,在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对文章会有很深的感触,看出作者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对当时人间最美好的情意眷恋,实际上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对纯净的外界的渴望。学生们在体验老人家对沧桑人生的真切与真实的彻悟时,心灵也受到一次洗涤。

四、透视学生差异资源――不拘一格育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征、兴趣爱好、教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从而造成学生个体之间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基础等有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语文时表现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就会不同。差异资源的“客观状态”的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就构成了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生态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承认与善待、尊重与适应、利用和发展学生的差异,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差异资源,从而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就能呈现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同时培养出独具一格的人才。

如在《鸿门宴》教学中,笔者充分尊重、利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体会,谈谈项羽的性格特征。学生也就仁者见仁,各抒已见:

学生甲:“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盲目轻敌。如果是心机颇深,谦虚谨慎之人,何能如此!这不是项羽胸无城府吗?”

学生乙:“从另一个角讲他也是一种成功的,是他改变了那句一成不变的古语:‘胜者王侯,败者贼’。他虽然失败了,可他在人们心中也是一个英雄,李清照不是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吗。”

学生丙:“项羽也是有政治目光的,刘邦毕竟是残暴的秦朝统治的有功之人呀,此事天下人尽知,我若是杀了他,其它将领怎么看,天下人怎么看?此时杀刘邦是得不偿失。”

学生丁:“宽容大度,胸怀磊落,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耀史册的人物,缺乏政治斗争的技巧。”

伴随着教学过程而出现的学生差异,项羽的多重的性格特征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霸王形象,教学也在学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于学生资源是生长和建构的,使教学活动在构成上具有复杂性,过程上具有多变性,结果上具有不可完全预测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成为教学资源的主动建设者,使语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张扬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和谐对话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试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