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研究

时间:2022-10-24 04:43:0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研究

【摘要】 近年来,大冶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取得一系列成果,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大冶市在解决下岗失业与就业问题上,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大冶产业转型中的问题与政策,对于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实施民生战略,实现社会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资源枯竭 产业转型 大冶市

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兴起于20世纪50至70年代,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经过多年开采,当前大批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发展过程中还积累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摆脱“资源诅咒”效应,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必然选择。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大冶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现状

1、大冶经济转型的背景

大冶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开发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因矿而建,因矿而兴”的城市。依托其矿产资源的优势,大冶市经济发展迅速,实力逐步增强,在湖北省首次公布的2008年度《全省国税十强县市区及亿元县市区排行榜》中,大冶市以115018万元的年度国税收入名列全省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在带动大冶市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后备资源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许多就业问题,维持了社会安定。

但是自然资源犹如一把双刃剑,作为资源型城市,大冶市却同样也陷入了“因矿而衰”的困境。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开采,自然资源枯竭的局面逐渐显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大冶市的铁矿、铜矿和煤矿的年开采量分别为423万吨、210万吨和71.3万吨,与鼎盛时期的885万吨、420万吨和245万吨相比,分别下降了52.2%、50.0%和70.9%。

与此同时,资源的枯竭也给大冶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增长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大冶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都是归功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城市矿业收入曾经占到财政税收的70%以上,“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得后续产业增长乏力。二是部分乡镇因矿消失,一成多居民也因矿失业。由于资源枯竭,依矿而建的铜录山镇、铜山口镇和龙角山镇相继被撤销了行政区划。三是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大冶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采矿区地表塌陷、水土污染、地质灾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给大自然带来沉重的负荷。

2、矿产资源枯竭导致传统产业衰败、失业人数增多

大冶市矿产资源的衰竭带来的是矿山的倒闭、企业的破产、下岗失业人员的骤增。在大冶市还有相当多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为资源性企业服务,资源性企业陷入困境,相关企业也势必难以幸免。传统采掘业劳动力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规模缩小,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下降而下岗失业。因为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前景不被看好,许多机构纷纷迁出,使原本压力极大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紧张。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大冶市的失业率分别为11.5%、12.7%、14.2%,其中与采掘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失业人数超过2万。面对资源枯竭的瓶颈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冶市的城市转型刻不容缓。“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的思想达成共识。2006年8月,大冶提出了“以经济转型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始了自发转型的道路,拉开了大冶市城市转型的序幕。

二、大冶经济转型的对策

大冶在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时,于2006年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开启了依靠自身力量实施转型的征程。自2008年3月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后,大冶以经济转型为中心,依托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发展。大冶市政府抢抓机遇,于2008年10月出台了《关于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机制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生态转型”的城市转型战略,积极探索产业转型的路径。

1、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大冶市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由过去的以卖初级产品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精深加工的集约化发展道路,直接推动了传统采矿业的优化升级。例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除了冶炼以外还向铜产品加工延伸,在其周边产生了多家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重点培育三大循环经济型产业链。一是矿山开采―矿山精选―钢铁生产―钢铁深加工;二是炼铜―铜型材―铜制品;三是粉煤灰、矿渣等―水泥―水泥制品。

2、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

大冶市着力建设城西北工业新区、灵成工业园和罗桥工业园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把其打造为承接产业项目的载体。2010年大冶市财政预算安排和银行融资近10亿元再次投入城西北工业园建设。通过实施“接续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把大冶建设成为武汉都市圈的重要原材料加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承接武汉市区产业转移了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2010年大冶市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78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5亿元。2011年7月,总投资为6000万元,预计利税在400万元以上的浙江信运制衣有限公司年产80万件森马时装的项目在保安镇开工。总投资42.3亿元,产值达95.55亿元的迪峰科技、有色物流、日华电梯、君阁铝业开工建设、合兴纺织、实美铝业、立峰纺织、宏力数控这项目于2012年11月在大冶市经济开发区城北新区竣工投产。

3、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培育和壮大接续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以酒类为核心的饮料制造业;依托特色种养殖基地,重点发展禽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依托两个园区,承接武汉市汽车、服装等产业的辐射,积极发展特色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医药等能够充分就业的产业,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目前,大冶市初步形成了以山力板带、武汉重冶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劲牌公司为龙头,以雨润、永惠等企业为重点的食品饮品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尖峰等水泥骨干企业、晨茂等铝业加工企业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立峰纺织等服装企业为龙头,纺、织、染、整、制衣一体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大冶市四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3.4%,力争到2016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300亿元。

4、利用当地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康体产业;保护现有的环境,合理开发,原来已经开发完整的矿山可以修建矿山公园,发展旅游经济。灵乡镇坳头村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契机,把产业由地下转为地面,大力发展旅游业,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村”。201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1 亿元,完成利税55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预计2012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产值达到0.86亿元。

大冶市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到工业强市的新跨越。重点发展金属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垃圾利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构建“三园两带多板块”的工业布局,实现产业相对集中、特色优势鲜明的空间结构。

三、大冶经济转型的成效

1、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自2006年开始,大冶市结合自身特点,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利用“十一五”这一时期积极推进城市转型,现已初见成效。2010年,大冶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8亿元,是2005年的2.51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为“十二五”的开局打下良好的基础。2011年,大冶市GDP总量为332亿元,2012年仅上半年,大冶市就完成工业总产值315.3亿元。通过产业转型,大冶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位不可小觑。在2011年湖北省的百强乡镇评比过程中,大冶市依然是最大的赢家,其中罗家桥街道办事处、陈贵镇和灵乡镇包揽三甲。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大冶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2006―2010年的五年时间里,大冶市的产业结构比重一降两升,取得了3个18%的可喜变化,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均提高了18%。三次产业由13.07:50.25:36.68调整为9.5:56.7:33.8。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5个百分点,表面大冶市的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一矿独大”的畸形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市积极探讨产业转型之路,大兴园区,广拉项目,解决了当地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大冶市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转型,2011年大冶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28元和8079元,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还地桥镇新颖环保的农民别墅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即是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作用的产业。所以,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准确的产业转移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市场机制并且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逐渐淘汰落后技术。拓宽产业链发展,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把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不能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吸引服务型企业落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凌云、杨明杏:发展中转型、转型中跨越的生动实践――黄石、潜江、大冶、钟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学报,2011(7).

[2] 王芳: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1).

[3] 李洁、王琴梅:人力资本积累视角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J].中国经贸导刊,2010(14).

[4] 岳峰:论资源型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时代报告,2012(5).

[5] 方丽娟、耿闪清:经济转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培育路径选择研究[J].价值工程,2011(12).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税务成本筹划研究 下一篇:合理运用多媒体推动中职音乐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