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9 05:22:50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河北省如何发挥承接产业转移效用最大化,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新课题。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问题表现在平台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利用外资不合理、跨区域合作不完善以及承接产业带来的生态恶化等方面。因此,河北省应立足本省优势,完善不足,优化引资结构,建立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承接产业甄别机制,形成完善产业链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河北省 产业转移 外资 生态环境

一、引言

产业转移是在比较优势作用下,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经济现象。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国内研究者对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为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陈建军(2002)提出以“边际渗透”理论来弥补区位优势的不足。符正平(2008)讨论了企业社会网络对集群产业转移的模式和动因进行了讨论。毛广雄(2009)应用区位理论研究了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趋势。黄钟仪(2009)以重庆为例分析了产业选择问题。洪饶云、赵雅坦(2012)分别对江西和河南承接产业状况进行了研究。可见,国内对产业转移研究的文献比较多,但针对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理论和承接模式的最新研究却不多。因此,在十精神指导下,剖析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承接产业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1、河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1)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2008―2011年河北省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906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528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95324万美元。特别是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比上年减少51个。截至2012年5月,83家世界500强在全省投资了13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56.8亿美元,涉及钢铁、汽车、化工、电力、纺织等多个领域,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来源地呈现多元化。河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源地呈现多元化趋势。2011年,河北省利用外商投资项目193个,资金来源涉及34个国家和地区。从项目资金总额上看,主要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美国及东南亚联盟,以上国家和地区占全省外资投资总额的84.7%,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86.4%,占外商直接投资额78.7%。从项目总数来源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和韩国。其中,香港、日本、韩国项目数分别为117、16、13个,分别占60%、8.7%、6.7%;实有三资企业个数3619个,香港、韩国、美国、日本、欧盟和台湾企业个数分别为1259、368、367、326、321和209个。

(3)承接产业转移项目集中第二产业,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省资金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利用偏低。第二、三产业外商投资69%和28%,第一产业投资比例仅有3%。主要投资行业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从发展态势看,2008年河北省投资项目数量252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248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300118万元,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88913万元。到2011年,投资项目数量199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477064万元,外商直接投资422376万元。投资项目越来越集中,外资利用的规模在扩大,说明河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外资利用效率逐渐增强。2008―2011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外资利用规模扩大近3.2倍,主要在教育、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投入较多。

2、河北省承接内资产业转移现状

(1)河北省内资利用整体现状分析。由于河北省统计局未对内资投资产业转移数据进行统计,因此本文引用河北省统计年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内资使用情况来反映河北省承接内资产业转移现状。河北省2007―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投资额为46482164万元、59396162万元、85764223万元、103000354万元、152990082万元,说明河北省内资使用额度是在不断增长的。其中在2011年内资增幅为24%,反映出河北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在逐步提升。

(2)承接产业平台建设、区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河北省在2010―2011年先后制订了环首都产业带建设规划和环首都贫困带开发规划。天津市与河北省联合签署的《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是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和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基础性保障。2012年9月,包括河北省在内的9省产业合作宣言;河北省先后在北京周边规划了三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六大新材料基地、九大新能源基地和九大生物工程基地;加强滨海新区与唐山曹妃甸新区产业全面协作,实现产业链相互延伸和对接。支持邯郸、邢台与中原经济区融合对接,打造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由此可见,河北省产业承接平台建设逐渐完善,区域间合作效果显现。

三、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与承接产业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性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平台建设规模,过于重视政府推动,而轻视市场导向,忽视市场风险和债务风险,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布局,规划过于超前,形成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目前曹妃甸工业区现象需要政府和广大研究者警醒。

2、利用外资结构有待优化,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河北省利用外资基本集中于传统的制造业领域,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次之,现代农业、教育行业利用外资极少。河北省现有的利用外资项目产业、来源等结构不合理,外资投向偏重于传统工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利用外资领域急需进一步拓宽。

3、跨区域合作承接产业机制不完善

区域壁垒、制度障碍和考核制度的不科学导致河北省内外产业规划缺乏协调,区域间合作障碍重重。各地在招商引资中的地方优惠政策,政府过度干预,弱化市场机制作用,降低对项目选择标准和审批监管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和地方利益受损,妨碍了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过重产业转移超出环境容量

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客观上加速了资本、人才、技术、经营能力等向河北省流动,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一承接机制并非“一转永益”。承接产业缺乏配套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或再循环利用企业,虽然短期内能创造就业,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据测算,2007―2011年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均维持在91%以上,远高于第一产业碳排放量的3%和第三产业碳排放量的6%。2013年持续的雾霾环境佐证河北省经济环境问题不可小觑。

四、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策分析

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市场规律,科学统一规划,立足本地资源与区位优势,重视产业关联和环境优化,促进承接产业与原有产业的有机整合,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区域内生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完善承接产业平台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机制的优化

河北省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促转型大好时机。国家对曹妃甸工业园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视与支持,为郸邢融入部级中原经济区为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平台。河北省应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遵循市场规律,科学统一地规划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承接产业平台的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政府之间要加强政策沟通和规划协调,促进跨区域合作机制的优化。

2、改善投资环境,合理引进外资,促进企业群产业链网络体系优化

政府应大胆创新管理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政策透明度,强化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能力,简化审批流程,创新招商手段,建立专门机构和专业化的招商团队,创造良好法制环境,营造生活、经营和人文和谐的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产业链整合为基础,积极合理引进国内外投资,补充和改善河北产业结构,促进河北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网络体系优化。

3、以河北省优势产业为核心,注重产业内生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竞争力决定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决定于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取决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竞争、协作、创新等动态因素。河北省在钢铁、物流、化工、建材、医药、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应通过合理有效的产业规划,形成分工网络,完善产业链条,在原有的优势上不断培育出新的内生比较优势。

4、建立承接产业的甄别机制,完善承接产业考评体系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北省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按照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建立具有产业优化升级能力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接产业的甄别机制,完善承接产业环境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有效规避以往承接产业中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生态环境的做法。

(注: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链整合的河北承接产业转移路径优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Q123002。)

【参考文献】

[1] 谭介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J].世界经济研究,1998(6).

[2] 陈建军、叶炜宇: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4).

[3] 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4] 毛广雄:基于区位进入理论的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动因及模式分析[J].人文地理,2009(4).

[5] 黄钟仪:产业转移:东部的趋势及西部的选择――以重庆为例[J].经济问题,2009(7).

[6] 马子红、胡洪斌:中国地区及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8] 符正平、曾素英: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12).

[9] 赵雅坦: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

[10] 洪饶云、郑林、胡新: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11] 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2] 彭文慧: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与政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2(17).

上一篇:浅议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税务成本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