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南同仁地区建筑门饰雕刻艺术审美探析

时间:2022-10-24 03:00:25

青海黄南同仁地区建筑门饰雕刻艺术审美探析

摘 要: 同仁地区建筑门饰不仅仅是对门的装饰和美化,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门饰艺术中的装饰图案和主要装饰构件,体现出同仁地区的审美理想和宗教文化,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符号功能。

关键词: 建筑;门饰;雕刻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 2012 02-0067-03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Door Decoration and Sculpture in Tongren Area of Huangnan, Qinghai

YANG Gui-xiang

Abstract: Architectural door decoration in Tongren area is not only the beautification but also the epitome of ethnic culture.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and the main decorative parts in door decoration can embody the aesthetic ideal and religious culture of Tongren area. What is more important, they have the symbolic functions which can inherit and develop ethnic cul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e; door decoration; sculpture; aesthetics

门饰是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对审美追求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建筑中的具体表现。民居建筑中的门作为入口显示了一种建筑文化,建筑入口是人们解读整个建筑文化的“开题报告”,传达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其形式和内容可以反映门窗所记载的历史与文化。[1]古人常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作为出入口的门又称为“门脸”、“门面”,这说明人们对于门形式的经营非常用心。门的形态既反映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表现着人们的理念和追求,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门是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又由于门的建筑造型和数量都会关系到尊卑等级,所以说门上的装饰也会关联到建筑的等级。但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门饰已经没有等级的划分,只是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更为突出,门饰不仅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定势的物化形式。本文对青海同仁地区建筑门饰的艺术独具特色作一探析。

一、同仁地区建筑门饰的形式与构造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居处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地区,其东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相隔,南边为泽库县,北与尖扎县接壤,东北部则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邻[2]。同仁地区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徙入该地区,并且杂居共处,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构成一种新的文化圈。每当新春来临之际,这里的一部分藏族大门也贴门神,因民族不同也有了变化,汉族社会中统一的保护神变异为格萨尔大王,而门楣和门旁的楹联是用藏文书写的内容,其结构上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显然这是对汉族文化的移植和变异。所以说同仁地区文化根基雄厚、文化相互融合、互渗,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而作为人们栖居的建筑也伴随着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走过了数千年,以它独具的建筑特色与装饰风格,在整个同仁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建筑的脸面——“门”,自然就成了这种表现特征的代表。

由于受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传统文化、人文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建筑有着不同的样式和地域特点。其一,同仁地区地处隆务河谷东岸,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其二,同仁地区尤其四寨子(年都乎、郭麻日、吴屯、尕沙日)民居形成了极强的封闭性和集居性。《循化志》所载:“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往,非番人也。”吴屯之人,“其先盖江南人,余亦有河州人,历年既久,衣服言语,渐染夷风”。显然这些屯兵戍民是移民到这化外之地的,为了生存,加强防卫,保护自己,抵御外来袭击,其建筑与民居生动反映了这些居民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心理,也反映了很强的人文特色。寨内民居庭院多为四合院式又与中原汉族的中轴对称布局、左右均衡,堂屋厢房的布置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房屋为土木结构平顶房,一般都以北为上,房屋地基略为起台,以防潮,房屋结构是在梁柱结构之上纵排木椽,木椽之上横铺木板,屋顶为黄土拌黄泥,也有少数民居为起脊式。既体现了建筑的淳厚也表现出建筑的实用性能。

藏族言语里有“藏族木门人家”,[3]说明藏族建筑均使用木门,同仁地区传统民居大门一般为双扇木门,以槛框为主体框架,镶嵌于其中。在槛框结构中,横为槛,纵为框。槛根据搭建位置的高低分为“上槛”、“中槛”(又称挂空槛)、“下槛”。“下槛”紧贴地面,是大门的安装载体,居中大门的两侧安装两根门框,门框上的横木称为“梁”,支撑门转动的轴称为“椳”。

同仁地区民居门分别为门楣、门框、门扇。门楣一般为三层至五层木雕装饰。民居门的称谓自上而下分别是飞子、檐椽、撩檐枋、柱头枋、平板枋、大额枋、垫板、柁墩、小额枋、雀替组成。

门除具有实用功能还具备装饰功能,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审美追求。门的装饰涵盖了柱、檐、梁、门板、门环、门框、门额、门槛以及与门相关的附加物。民居门一般为板门,板门就是以板为门扇,它是不通透的实门。一般是实原木板制成,旋转在门槛上做木窝,开门时门声很大,后有门闭为门锁。大门后不远处为影壁。民居门不太注重对门板的装饰,木雕花藻装饰一般在梁枋上,雕刻十分精美。

上一篇: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 下一篇:重庆旅游胜地:川江明珠 绝美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