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PPT的设计

时间:2022-10-24 01:44:37

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PPT的设计

摘要: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机的广泛应用,PPT在教学以及培训等多方面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但多数PPT的设计都是基于经验,并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本文以多媒体学习理论为依据,来谈谈在教学中PPT的设计。

关键词:PPT;多媒体学习;呈现方式;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8-02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化,而PPT就是呈现多媒体信息的一个简单工具。尽管PPT在交互性、互动性等方面不及其他专业软件,在设计课件上存在着缺陷,但由于用PPT设计课件简单易学,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多样性、超媒体结构、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其进行修改等优点,在教学中被广泛的使用。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PPT大多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PPT上,或是基于经验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PPT的设计属于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单一的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PPT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外部事件,而这个外部事件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而设计的教学事件,把这些教学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就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教学策略的一种。因此,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PT所呈现的内容一定要清晰,符合逻辑,其设计不应该以PPT的制作技术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

二、PPT的设计要建立在多媒体学习的基础之上

如果制作PPT是用于教学,那么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就要遵循教学性、科学性、有效性、艺术性、经济性等原则。除此之外,在各种多媒体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梅耶(Mayer)的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可以用以下三句话:“一个理论”、“七条原则”、“五个问题”。其内容是在一个理论上提出了七条原则,这七条原则实际上回到了五个问题,这对指导PPT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梅耶的多媒体认知理论和其所提出的七条设计原则,作为下面提出的PPT设计过程的学习理论基础。

三、PPT的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使用PPT是为了促进有效的学习发生,因此,其设计过程不能随意进行,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进行需求分析,并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分析来确定教学起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现有的条件安排教学顺序、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完成了教学设计的过程,PPT的设计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方向,PPT具体需要承载的教学信息也就由此得到了确定。另外,在PPT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四、在PPT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梅耶的论述,多媒体学习是指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的有意义学习。在多媒体学习中,学生所要进行认知加工的对象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信息是指“用语词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PPT的作用,正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多媒体教学信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进行。按照多媒体学习理论,语词包括文字和解说,画面包括图片和动画。由此就可以得出:文字+图片、文字+动画、解说+图片、解说+动画四种组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选择。但无论哪种组合方式,都要遵守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另外,还要注意冗余原则和通道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是指,对应的语词与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时间接近原则是指,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冗余原则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道原则是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信息要比学习由动画的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信息时学习效果好。因此在设计PPT时,要注意到空间接近原则,如果教师所要呈现的信息是由画面加文字组成时,文字要与画面临近,即把文本放在图片左上方的位置。这样,学习者就不必在屏幕上搜寻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而直接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他们可以把认知资源用于主动学习的过程;根据时间接近原则,如果教师所要呈现的信息是由图片或动画加解说组成时,两者要在相同的时间来呈现,因为当对应的语词和画面同时进入工作记忆时,人们理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根据冗余原则,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的形式(即动画加文字)呈现,视觉通道会超载。所以,教师不能把信息以图片/动画+文本+解说的形式来呈现,要把文字去掉,以图片/动画+解说的形式呈现信息,以免产生冗余效应,影响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再者,根据通道原则,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听觉/言语通道闲置而视觉/图像通道则过度负荷,当语词以听觉形式呈现时,人们就可以在听觉/言语通道加工它们,而视觉/图像通道则可以只用来加工画面。所以,如果教师在面临动画+解说和动画+文本两种选择时,要选择动画+解说的呈现形式,以免视觉/图像通道产生负荷。

五、关于PPT中的趣味性问题

有研究显示,使一堂课更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能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PPT中加入有趣的内容。但如果这些有趣的内容是以诱人的形式(即诱惑性细节:与教学内容有关,但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呈现时,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害。因为无关材料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干扰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学生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这时,就要考虑梅耶所提出的多媒体设计的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的更好。即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声音和音乐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当把多媒体呈现中不必要的语词删除时,学生的学习会得到促进。因此,在设计PPT时要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大胆删除,把长篇大论的文字尽量提炼,注意用简要的语言来呈现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内容,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能随意地加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味性内容以及声音、音乐等,以免违背一致性原则。

六、在PPT设计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在梅耶的《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并没有提及个性化原则,但它出现在围绕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组成的多媒体设计指南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中。在个性化原则中有一项关于语言风格的实验。该实验所验证的是当语言风格是非正式化的、对话式的时,学习的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在设计PPT时,与使用正式的语言相比,使用对话式的语言会让学习者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他们会感觉对话式的语言更为亲切,动机会更强,并且会感觉对话式的语言呈现的信息要相对简单些。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要使用对话式的语言,若非必要,不要使用正式的语言来呈现教学内容。

七、小结

在实际的PPT设计过程中,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有时PPT的设计者也是使用者,有时设计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般情况下,在设计PPT前要针对一节课或一门课进行教学设计,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评价方式,同时还要考虑现有的一些约束条件。要根据教学设计来考虑PPT的设计目的、设计风格。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进行,而应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系统地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梅耶.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英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4]Richard E.Mayer,Emily Griffith,Ilana T.N.Jurkowitz,and Daniel Rothman.Increased Interestingness of Extraneous Details in a Multimedia Science Presentation Leads to Decreased Learn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作者简介:张秀梅(1979.8-),女,河北唐山人,汉,2011级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学术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系统设计。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探究 下一篇:游戏化展示教学在网页制作这门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