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负能量”现象

时间:2022-10-24 12:28:16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负能量”现象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理念、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的逐渐贴近,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参与性和学习兴趣,直接反映到现实结果上,就是教学的效果、授课的质量越来越好。然而在生物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本人发现不少仍然存在着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的不良现象,这些在课改实践进程中尚未拔除的惯性习惯或现象根深蒂固,已成为影响新课改目标、目的有效实现的桎梏之因。因此,清醒、正确地认识到存在于课堂教学上的这些“负能量”现象,将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产生有力促进。下面就自己对新课程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作一简要阐述。

一、新教材的要求、目标是什么;课改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新教材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新理念的出现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

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不良教学现象

在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有哪些不良的教学现象呢?经观察调研与实践总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注重教材的变化、不深入理解课程标准

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不深入的现象。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此认识不到位,不注重把握教材的变化,也不去深入的琢磨新课程标准。具体表现为“换汤不换药”,用新教材去教旧知识,甚至有些老师总是不愿舍掉那些新教材中已经删去的内容,仍然给学生过多补充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的老师则是将新课程神化,拿到新教材后反而不知如何上课,停留在教教材的阶段。

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及要求描述进行了改变,使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可是有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仍停留在以前的“了解、理解”等抽象化、概括化的语言水平上。

2.未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科本来就是基于实践的学科,它对现实的应用意义极强。生物理论知识如果进行深化,很容易会找到生活的源头和体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教师将本来应该非常生活化的内容过分理论化、书面化了,学生们学到的和学习的过程总是偏重于理论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死”知识。遇到操作性、体验性或实践性强的内容,学生显得无从下手。

在教学中实质上学生自己主动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是很少的,因此教师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从教师做起,有意识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逐步增强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3.“舍本逐末”,未能正确的、很好的权衡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

由于高考的“重心意识”“ 任务效应”仍在,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以至于不少生物教师把生物教课作为应付高考“知识点”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生物教学突出的实验性特征被束缚,未能正确的权衡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忽略实验所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影响到未来向国家输送有生物学科理想抱负的基础。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解读能力的训练,轻实践素质的提高;重结果、轻过程,最终造成了学生生物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

4.探究性教学流于表面

探究性教学实践至今,虽然其越来越多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但也凸显出了多流于表面这么个不争事实。探究性教学给人以普遍性存在、表象繁荣,作用力微弱、成果贫瘠的怪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目前,在学校和老师的努力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化、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不注意传授知识的连贯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效果。

5.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低

在许多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面热”现象。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少,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低的原因中,教师的主动引导能力和控制能力成为主要的症结所在。

课堂上是教师提问多,学生自主回答少。教师虽然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但要注意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否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构建和探索的时机。

教师演示的多,学生实验的少。由于实验的条件、实验作用的认知等原因,诸多学生实验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学生缺乏实践过程、因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实验技能差,更谈不上自行设计实验、主动探索。

6.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积极作用自不必多讲。然而,对这项技术应用的过分“推崇”,忽略了其应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不能取代完整的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别是在生物教学中,一味地应用像幻灯片等工具来上课教学,会给教学效果造成诸多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对学生和老师而言均有弊病。

多媒体资料取代了自然和事物,压缩了学生课堂阅读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削弱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

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容易使教师忽视板书、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造成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下滑,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进行。

上一篇: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