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

时间:2022-10-24 11:45:59

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调研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对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阐述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人格形成和重新组合的时期,此时期对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大学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那么个体以后的生活会充满绝望。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会表现得敏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恐惧感。正因如此,大学阶段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也称为人格独立过渡期、人格重组期。

我们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这样一个阶段,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在种种的冲突中,大学生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一是适应,包括对环境、生活、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二是自我认知障碍,包括自卑、自傲、虚荣等;三是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愤怒、冷漠、嫉妒等;四是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等;五是人际交往障碍,包括完美型、孤独型、情绪型、厌恶型等;六是恋爱心理障碍等。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0%以上,是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和方法

1.广泛宣传营造快乐和谐的舆论氛围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向前展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这世上就活不下去。”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远景的道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培训,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和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强化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作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2.发挥校园文化健康引领的重要作用

大学是人的一个特殊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学业和娱乐的不均衡,都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心理帮助优化提升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开导、劝慰和帮助,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其中涉及很多技术性问题。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自身的心理平衡及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工作内容是帮助人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并及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工作过程别强调当事人的自愿参与,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平等、理解和无条件关怀,重在考虑一个人的心态的正常与否。

4.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为了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必须创建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要改变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做法;二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创建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三要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四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多方面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五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愉悦的心理氛围。

5.充分利用网络积极作用进行心理疏导

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剂的角色,对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对话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紧张和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增强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6.引导学生采用宣泄手段排除不良情绪

合理宣泄以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改变郁闷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宣泄手段把受挫的原因、压抑的痛苦或愤怒的心情向老师或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在日记中诉说,以表达心中的痛苦和委屈,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心理健康,达到自我领悟、转变观念的目的。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应在生理、知识层面上完善外,还应在精神、心灵层面上趋于完善,唯其如此,他才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更应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注重创建有利于成长的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以达到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淑兰,徐浩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第一版).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第一版).

[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8,(第1版).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下一篇:关于新教材的几点感受和应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