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元阅读开出鲜亮之花

时间:2022-10-24 11:22:47

让多元阅读开出鲜亮之花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仅靠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日益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广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多元化人才?试谈用培养兴趣、优化课堂、合理利用等多元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兴趣;多元阅读;多元方法;合理利用

语文是我们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多元化的语文学习观,把孩子们引领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这些动力正是语文学习中最需要的。因此,我通过不断地变换手段来促进学生多元化阅读。

一、培养兴趣推荐好书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那么,我如何把这些快乐、光彩、才干推荐给学生呢?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中年级学生思维已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以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高年级则可以有目的地推荐一些中外名著。

二、多元阅读优化课堂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想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得围绕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教学方法的实施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周瑜、黄盖……这些名字对他们来说如雷贯耳。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找古文版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读一读。但是不要求一遍就读会,字词都理解,而是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能理解就理解多少。还没上新课孩子们就展开了《三国演义》大讨论了。上课时我就带着学生进行白话文和古文的对比阅读,让孩子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利用对故事的熟悉,猜测词义和句意。学生体会到学习古文的乐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的古文阅读兴趣能够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无限延伸,使读古文成为他们的时尚,不仅增加阅读量,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好方式。如,学习《金蝉脱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身同感受金蝉脱壳那神奇动人的过程,我特地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去完成这件事。第二天的早上,我在走向教室时,发现教室格外的热闹,大老远就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观赏他们带来的嘉宾――蝉呢!你看,此刻的他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着蝉在爬、在叫,看得那么专注,以至于我来到教室也没人发觉。他们像说书似的绘声绘色,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说观看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与书上描写的一模一样。

像这样利用课文的涉及面,做好“导演”,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随着师生对话、文本对话、生生对话而鲜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高。

三、多元方法合理利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应该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这才是多元化阅读有效途径。在这里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1.制订多元化的阅读目标

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受与体验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小学阅读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以课堂为主阵地,围绕所学课文内容,做好课前阅读;通过师生对话、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互相交换解读课文的不同方法和体验。根据所学内容,向外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扩大阅读量。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3.多元化地展示阅读材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个性差异的学生具有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针对学生量体裁衣,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

4.采用多元化的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全面评价,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课堂引导,给学生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领悟、去感受,使学生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有效地促使他们个性张扬,在现代语文学习中“当个读书人,当个真正的读书人,当个全面的读书人。”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多元的气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张先磊.多元有界,多元有效:让阅读的枝头开满个性的花朵.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上一篇:关于幼儿喜欢什么类型老师的研究 下一篇:创新思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