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主双效”课堂理念的探析

时间:2022-10-24 10:36:05

“两主双效”课堂理念的探析

本学期我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中指出:课堂教学中要以“两主双效”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实现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质量)的最佳化。

在第二周,我校专门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对“两主双效”的教学主题做了研讨和活动的具体安排。部分教研组及时组织了教研组会议,安排或进行了组内的主题研讨课。但从反馈的信息看,还有部分教研组长和教师认识模糊而且积极性不是太高;部分教师虽很想在课堂中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因缺乏固有的效仿模式顿觉无从下手。针对上述状况,学校教务处又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和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希望全校教职员工能共同提高认识,鼓励信心,对“两主双效”这种教学理念活动的探讨起到一点启发和推动。

一、提出“两主双效”的校本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校在师资力量和学生构成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相应的,在教学质量上,也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教学质量目标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所以,有必要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做一些调查了解和总结反思,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进而找到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部分教师的课堂还是很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不但学生学习效果不错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很好。探究这些课堂,自然会发现,课堂里不仅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而且学习目标清晰,师生活动丰富而热烈,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练习有序,检测得法。

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单调压抑,令人昏昏欲睡。为什么呢?教师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练,学生无聊的听讲、无助的回答、无目的的看书、无方向的做题。少鼓励帮助,多批评责骂。教学理念陈旧,方法单一,手段低效。讲坛成为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无权参与演出的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低效是必然的。不说素质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这种课堂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其实这样的课堂已经持续存在些许年头了,我们也为此提倡过“问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模式和方法,提出“课堂教学六不准”等要求,目的还是在于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方法和手段,而在教育教学理念,在于我们强调了“教”而没有把学生的“学”凸显出来,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显现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功效,从而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当然,“两主双效”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提法,只是对“问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六不准”等教学要求从关注形式转到关注实质的一种表达,也许这种表达更能彰显我们课堂教学的实质在于“学生的发展”。

二、“两主双效”的含义

1.“两主双效”主要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一堂完整课堂活动最后所达到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目标的实现程度

“两主双效”活动的宗旨是:课堂教学中要以“两主双效”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质量)的最佳化。这里所谓“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都是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角度来说的。

“主导、主体”当然不算什么新鲜的说法,而是在教育界已经占据主流地位多年的理论。我们没有试图标新立异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也没有闭门造车贸然提出一个教学模式来推广,而是在“教学理念”的层面上提取了已有理论中的几个关键词,浓缩为我们本学期教学活动的主题。我们的预期是,通过理念的改变,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再次提出:“两主双效”不是一种教学模式,也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教学理念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的表达。因此,不可能提供一个可以用来复制的模式和效仿的模版。只能靠我们自己进行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而达到教学层次的提高和深化。

本教学理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1)主客体论。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反之亦然。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教材、环境等就成为学习者的客体了,但是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所以应该把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调动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及如何发挥,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

(2)内外因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归根到底,学习活动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是代替不了的。

(3)矛盾转化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面的矛盾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转化。在教学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幼稚活泼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从无知到有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被动到主动,从被迫学(“要我学”)到自愿学(“我要学”),变外在的学习动机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换言之,变受动性为能动性,不是无条件的自我自然转化,而是必须要依赖一定的条件。而“条件”由谁来创造?在学校范围内是需要依靠有远见的领导和教师的。

总之,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根据,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外,还可从“教学论”及心理学上的动机论、情感论、个性论等方面作多学科的思考,这有待于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学习。只能一步一步来完成。

2.主导与主体的本质含义(引用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的文章)

(1)主导,“主导”的本意应从下列两方面考虑:一是教导,意即教育、指导、引导;二是辅导,意即辅助与疏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导一样。

(2)主体,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

过去的教育往往只实施“先教后学”的型式,即教在先,复习、作业在后。单纯以这种教学方式构建的“认知组块”,往往是被动的。如今,要改变这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消极应付”的局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放弃教师的责任。

三、落实“两主双效”理念的途径和方法

1.主要途径和方法

(1)理念唤醒:研讨会、阅读学习、舆论气氛、外出观摩学习;

(2)具体活动:研讨会、研讨课;

(3)评价标准:草案――试用――修订;

(4)教研课题:行动研究――“教”与“研”的统一。

观念决定行动。教育教学理念,决定教育教学所采取的模式和方法。

前面已经谈到,“两主双效”是一种对教学理念的表达,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要求和标准,而不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但谈到落实这个教学理念,就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不同的学科还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各组安排骨干教师带头探索实践,在学习、吸收、创新中找到合适自己的模式和方法。

但从一般意义上,还是可以探讨在课堂中落实“两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课堂中落实“两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以下内容引用河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富林的观点)

(1)落实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要具体。主要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必须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师的指令,要改“下课后”为“现在就”。上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下课后”再让“记”、再让“想”,这不但不好控制和监督,而且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讲完”。学生听懂很容易,但学会不容易。老师讲完了,学生并非就一定学会了。学生学会与否应该是教学进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二是活动的形式要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可观察、可控制、可量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以下9种:说、读、评、议、练、记、背、忆、结等。

说:主要指的就是学生运用口语表达的活动。

读:主要指学生进行阅读的活动。

评:指分析、评论、比较、鉴别的活动。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论、比较、鉴别,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并实现正向迁移的重要手段。

议:就是议论、讨论的活动。课堂讨论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

练:指课堂练习的活动,它是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的类型常见的有:①铺垫练习;②强化练习;③巩固练习;④诊断练习。

记:指做课堂笔记的活动。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①及时提醒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什么、记在哪儿等;②老师的板书要有计划,利于学生记录。

背:即背诵、记忆的活动。①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要点、词汇、常识或基本材料等需要识记的知识,必须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②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运用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记忆;③采取多种形式,对记忆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例如提问、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成练习题等。

忆:即回忆的活动,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回忆、讲授过程中对旧知的临时性回忆以及复习课上的集中回忆等。

做:即动手操作的活动。

结:即课堂小结的活动。

以上是从一般的角度讲的学生活动。具体到某一学科,又有各科的特殊形式的活动,如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朗读、解读、识记、分析、理解、评析、比较、运用等。

有人总结了“三个不讲”,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①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己查找资料和工具书,或者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掌握的东西,老师坚决不讲。②学生通过讨论能会的不讲。在日常学习中,将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座位远近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出现问题首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③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的不讲。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己操作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检查,及时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讲解。但是,教师绝不可越俎代庖。

(2)落实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所以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于“导”。

如何“主导”?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

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

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

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指导的原则是具体――老师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分几步学习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指导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空泛,学生思维无路,难以进入状态,基础差、无思考习惯的学生更是如此。即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情境或条件;④表现水平或标准。

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如,教师发现原来的计划落空,或者不合学情,或者在不同的班级出现不同的情景,这时就应该变化发动的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是对“串讲”的超越,成为“精讲”的代名词。点拨的前提在“诱导”;点拨的条件是“适时”;点拨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对启发式原则的具体运用。

总之,理念是一切活动先行的向导。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缺失了先进的、科学的、可行的理念,那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将是死水一滩,不但不会一帆风顺勇往直前,而且还将会逆水行舟,不但不会前进还会倒退。这不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而且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不但严重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进程,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前途命运。所以,理念改革势在必行。

上一篇:利用英语泛读材料,组建课程资源模式初探 下一篇:实施“零距离对话”构建绿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