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编辑理念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2-10-24 08:43:07

中国报纸编辑理念的历史变迁

在现代中国,报纸编辑理念经历了由“综合编辑”到“精益编辑”,再到“大众化编辑”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报纸有“文人论政”的传统,这一传统是由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1874年)开创的。维新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文人论政”的传统得以进一步弘扬。对于这些传统文人而言,办报的目的和意图,既有别于中国古代报纸的传抄上谕、传达上命,又有别于近代外报的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他们办报是为了“立言”,为了指斥时弊、褒贬得失,从而实现改革政治、变法维新的理想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当时的报纸表现出明显的重言论、轻新闻倾向。当时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大块的政论文章,即使有的报纸刊载少量的新闻,也只是以记账的方式摘录京报的内容,或者以一句话的方式登载电报的内容。

就总体而言,清末的报纸,并不讲求新闻编排,基本上采用了英国式的编辑法――分类编辑法。这种编辑法采取分版制度,某一类新闻刊登在某一版,就永久刊登在某一版。头版刊载的多为广告或不重要的新闻,重要的新闻都分散在各版上。新闻重要与否,不用字号的大小来区分,而是分成“国外要闻”、“国内要闻”、“各地新闻”、“社会新闻”等类别,固定地各占一版或分占一版。

民国初年,中国报纸编辑理念发生了变化。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字号排出,并在字的旁边加以圈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对于重要的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不评论或少评论。新闻摄影照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有的报纸还刊出时事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这一时期,中国报纸转而普遍采用美国式的编辑法。美国式的编辑法是综合编辑法,头版不是广告版,而是重要新闻版,而且不固定以某一类新闻作头版头条,作头版头条的可能是军事新闻、政治新闻,也可能是经济新闻或社会新闻,还可能是体育新闻,只以它是否具有煽动性与吸引力为唯一标准。报纸编辑“以新闻为单位”,将重要新闻放在版面的显著位置,不重要的新闻登在次要位置,而没有将某类新闻固定刊登在第几版的规定。普遍利用大字号、通栏标题、加框、加花边、设专栏、配图片等多种编辑手段,使重要新闻的特点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综合编辑法”能够把所有的重要新闻开门见山地刊登在第一版;能让读者在短短的忙里偷闲的时间中,明了最近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能让读者尽快知晓全盘新闻的大致轮廓。就此而言,“综合编辑”比“分类处理”具有种种优势。综合编辑法的采用,标志着中国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与进步。

“五四”前后,中国报纸由“言论本位”进入到“新闻本位”的新历史阶段。当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时,新闻采写的量也越来越大,对新闻的编辑不能再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方针,而是要寻求精益求精的方式来编辑新闻。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时事新报》与《民国日报》先后采取了精益编辑方法,具体如下:①

第一,在“本埠新闻”中设“简报”,即一句话新闻。“简报”中的新闻,大多不太重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地删节,以节省版面,用来刊登有价值的新闻。

第二,合并相同事件之新闻。中国早期报纸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来稿地”为单位,如上海新闻、天津新闻等,这样在报道过程中,常出现同一事件因来稿地不同而在同一时间重复报道的现象。在精益编辑方针下,打破“地域主义”,不再以“来稿地”为单位,而是以事件的“发生地”为单位。对于相同事件的新闻,应在同一标题之下进行报道,而不是加以“腰斩”,东分西散,分布在以地域来划分的各个版面上。

第三,简化公文式新闻。公文式新闻包括公文及布告。中国早期报纸的新闻报道,往往对一件公事不加删减地进行报道,满纸可见一大堆官样文章。在精益编辑原则下,除对要人通电、对外宣言等极重要的公文照样刊登外,其他都简单化提取公文中的事实,将其变成纯粹之新闻。

第四,精简会议新闻。按照精益编辑原则,对于会议新闻的编辑,应遵循如下标准:少数人不重要之集会,不必刊载;除了著名的人物外,新闻中不必记入到会者之姓名,只记到会之人数;只登载议决案,至于某人发言、某人附议,均可省略;会议的性质不甚重要者,与社会无直接关系者,不可详加记载;重要的集会,讨论的问题又与多数人有关系的,才可以详细记载。

第五,谨慎对待广告新闻。减少类似广告的新闻,以免牺牲其他的纯粹新闻。即使是正当的广告,所占地位也不宜过多。

中国报纸产生之初,所谓的新闻报道微乎其微。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则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电报由每日不足百字,发展到每日四五千字以上;电报的排印由最初的二号铅字,发展成为四号字;往昔电报不立标题,如今电报大多立有标题;十余年前,本埠新闻多以三四号铅字排印,如今改用五号字或六号字。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而新闻的采写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用“精”对其加以限制。精益编辑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新闻采写与编辑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新闻工作者作出了抉择:新闻抗战。新闻抗战不是指新闻工作者只身投入抗日洪流,而是指通过新闻宣传构筑国民心理的国防。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报纸,一向是供中上层人士阅读的。若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报纸必须走向大众。走向大众的报纸如何编辑?

第一,大众化编辑意味着报纸内容的大众化。报纸内容的高深与通俗,主要不是体现在新闻上,更多的是在评论、专栏、副刊或带有高深学术性的理论文章上有所区别。但是,即使是高深的内容,也应该注意通俗化、大众化。大众所需要的报纸,议论愈少愈好,新闻愈短愈好,文艺作品愈驳杂愈好。

第二,大众化的编辑,要尽力使其语言通俗化。报纸的语言,要使略微识字的人慢慢地能够看懂,要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够从旁人的阅读中听懂,为此,全国报纸,无论新闻、评论、专栏还是副刊,以至于各种广告启事,都一律要用通俗的大众化的文字刊出。报纸必须彻底打破文字的公式、滥调、套语,只求达意写真。

第三,大众化编辑意味着不要过分讲究编辑艺术。对于编排,花样不必太多,但要极力活泼、有力、醒目。行与行之间要多留空白。

第四,大众化编辑要求报型愈来愈小。大众化的报纸,必须以小型报为主,小型报纸价钱廉省,销售的价格自然可以降低,从而让士兵农工都买得起。

中西新闻事业大众化的形成机制不同。西方新闻事业的大众化是以政党报刊的衰落为前提的,而中国新闻事业的大众化恰恰是在政党报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20世纪40年代,以《解放日报》改版为中心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实践,推动了大众化编辑思想的成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重新闻的地方性。就新闻范围来说,第一位的是地方消息。着重从解放区的具体条件来考虑,看这些材料对当前群众工作及思想所起的作用如何,以此作为取舍的标准,并决定其应发的版位。凡与群众切身生活关联不大的新闻,就不强调新闻的时效性,而强调它的教育作用。新闻内容不过于强调新颖,而是强调其对工农的作用。有些重要问题,就不嫌重复,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群众反复进行宣传与教育。

第二,多用群众自己的活动来教育群众。在编辑过程中要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具体而言,是要多用典型经验、各种具体生动的事实,少用理论性强的论文来说明问题。要着重从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再来指导群众。编辑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取材,也不能从写作的技巧上来取材。必须善于从一些片断的、不成样子的、工农的稿件中,来研究和发现群众动态和各种切身的生活问题。

第三,掌握典型、掌握中心、掌握重点。凡是有创造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典型事例,尤其是对中心任务有指导意义的典型事例,要及时登出,并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指导价值较大的成熟经验,则采取“重点配备”的办法,以特别突出的方式进行编辑。对于一些重要的时局思想,或者某些基本思想,则不要怕重复,要反复进行宣传教育。

第四,采用大众化的形式。在编排上注意群众的情调与色彩,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在每期报纸上都要有消息、论文、小通讯以及小调、诗歌、顺口溜等。题目也应适合群众的口味,即通俗化,最好还要多放些木刻、小报头。小报头也要合乎工农情感,多刻些健康、愉快、笑嘻嘻的工农姿态,不要刻什么奇形怪状的或单纯象征派一类的图画。

第五,编排习惯的大众化。排版格式也不要穿插得太复杂,一般以方块为主,方便工农阅读,当然也要尽量求其均匀、美观、富有工农淳朴的色彩。

总之,“‘怎样编’的基本问题,也就是怎样掌握指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这是一般报纸所共同要注意做的。大众化编辑工作,则更是着重群众性这一特点,不但要把政策(群众要求的集中表现)坚持下去,而且要用群众自己实现政策的行动、思想,集中起来再去教育指导群众”。②这是大众化编辑思想的基本精神。一句话,大众化编辑思想就是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

注释:

①周孝庵:《最新实验新闻学》,上海时事新报馆,1928年。

②宫达非:《大众化编写工作》,鲁中大众社,1947年。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媒体曝光后的危机处理 下一篇:网民PS图片传播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