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国碳金融发展

时间:2022-10-24 08:33:17

拓展中国碳金融发展

【摘要】 面临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金融实务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关键时期,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简要比较分析发达国家与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金融;发展现状

一、碳金融概述

(1)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2)碳金融的功能。一是碳交易的价格发现。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将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通过竞争性的市场运行机制将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二是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保障。在低碳经济,生产方式要从高排放向低排放的生产方式转型,碳金融的发展要完成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的转变。新能源产业可通过衍生的交易方式来转移各种风险,主要是非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国际投资和技术的传播。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地促进相关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国际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二、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对比

1.碳金融产品的类型差异。国外的传统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经历过很长时间,以支持碳减排项目为目的的碳贷款发展到了很成熟的阶段。同时,国外在近几年发展碳金融创新型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是碳期货期权的发展。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2008年,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上市温室气体排放权期货产品,还牵头组建上市环保期权、期货、互换合约,在欧洲的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可以同时对碳信用期货和碳信用期权进行交易。我国碳金融产品以传统型的金融产品为主,主要是围绕CDM项目融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IFC合作签署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碳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另外,在创新性产品方面,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2.碳交易市场差异。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国外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已开始运作,欧盟内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北方电力交易所(Nordpool)、未来电力交易所(Powernext)及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等均参与碳交易,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限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我国现阶段仍以CDM项目为主要交易对象。2008年8月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告成立,成为国内首个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之后,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先后成立,广东、江苏等地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将主要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S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1.碳金融产品单一。我国现在拥有的碳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应用最广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给节能减排的CDM项目企业提供贷款。对于二级市场交易、项目咨询及碳期货期权等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均尚未涉足。尽管最近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了诸如低碳信用卡、环保理财投资产品等创新型碳金融产品,却未涉及大多数创新型碳金融产品。这将制约我国碳金融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从而影响低碳经济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型人才。创新型碳金融产品的开发,首先要熟练基本的金融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才有可能结合新地标的资产进行创新。就这些要求来说,我国碳金融相关人才稀少。另外,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需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部门,目前金融机构未设立对应机构和部门,这样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的内部动力不足。

2.市场主体参与度较低。从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比较中可看出,我国碳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大多数金融机构、各类基金、企业、政府等市场主体并不积极,可能原因如下:(1)企业缺乏减排的动力。碳交易的基本原则是“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即通过排放总量的控制制造碳排放权,再通过类似排污权交易的方式形成碳交易市场。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多少企业主动自愿设定强制减排的目标。虽国内已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气候交易所和上海能源交易所等交易平台,为CDM项目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服务,但企业参与度没有很大的提高。(2)不确定性因素过多。一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这容易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加大,预期的盈利能力下降,这直接导致银行信贷的规模不足与回收风险。二是新兴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当前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多晶硅等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倾向。然而,这些新型能源产业存在着行业标准和技术不成熟的缺陷,即使现在采用最新的装备和工艺,没有软制度的支撑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三是价格和汇率风险。目前很多低碳项目都是以美元计价,就中国现行的汇率状况来看,市场需求可能会发生意外的转移;此外,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加上我国碳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参与碳交易的市场投资主体还不明确,这些都加大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难度。另外,由于碳交易市场主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交易规则、指标定价权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掌控,这使得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我国处于劣势。

四、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1)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努力。第一,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参与者(如各类基金、企业等)进入碳市场,拓展碳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第二,要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行业规则或惯例,标准化碳交易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等服务性机构的建设,努力形成对中国有利、被国际接受的通行惯例,占据碳金融交易的主动权。第三,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创新的技术水平。第四,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更长远的政策定位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结算的体系,努力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同时也可规避汇率风险。(2)企业需要努力。企业应具备减排意识,要做的就是形成碳资产。如前文所述,我国企业作为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减排的积极性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在供给能力上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3)金融机构需要努力。第一,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第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2]邵伟.我国如何加快碳金融业务发展.上海金融报.2010(A13):1~3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上一篇: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 下一篇: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