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6-17 01:13:4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近年来,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引发各界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对解决相关的问题提出建议,能使我们对其进行防范。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原理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而获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会计主体能够提高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但是现实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会计信息失真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舆论谴责,因为会计信息失真将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严重危害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的漏洞与执行过程中的可变性,为会计虚假信息的产生创作条件。首先会计准则为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间,如若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则会产生大量的应计、预提与待摊费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或是推迟费用等手段来制造虚假的营业利润,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其次会计的工作内容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也为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制造方便,针对同一个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制作方法,从而做出利己的选择。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会计政策;最后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会计工作行为处在管理者的掌握之下,提供虚假信息有时也是无可奈何,管理者出于自身原因的考虑,使会计虚假信息产生,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利益是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一些企业内部,管理者在自身单位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理性,强迫提供一些会计的虚假信息。对于事业单位来讲,政治利益也有很大的驱动力,一些管理者为了获得优秀的政绩,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荣誉,他们视国家的法规、法律于不顾,错误核算、滥用会计政策、错误确认费用、资产造假等。就其动因无非是他们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其造假成本,这样也会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故不管是私人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存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经济动力。还应当注意到,会计从业人员的质量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有的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素质,就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做假账,贪污挪用公款,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还有私企可能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国有企业可能存在关系户的原因,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的人,在企业中担任会计一职,由于其本身的能力与知识有限,看不懂财务报表,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某单位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分单位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进行年终清算后,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尚有余额。因此,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发生会计数据脱离实际,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会计审计、监督力度不足。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监督重点由原来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独立性,从而使其对会计监督难有成效。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审计机构的“生命线”――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业务进行不正当干预,有的甚至强制、压制注册会计师。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缺陷,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实际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从而导致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难于保持其公正性。由于审计监督的不足,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猖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提高会计信息的失信成本。在会计违法方面,处罚力度不够,对违法犯罪分子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使造假者付出的成本大于其得到的收益,以此消除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在相关法律方面,应当制定具体、可行的、便于操作的处罚措施或者是明确的规定处罚的范围、处罚的数量等,以便于做到公平、公正的执行,从而有效的规范会计信息。如对于造假的会计不仅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还要给予经济上的惩罚,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进行处罚,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的要加重处罚;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无论是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讼,要求赔偿。新修改的《会计法》虽在结构、内容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更加完善,但是上述问题还是存在。因此,要要加强政府监督:政府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监管是规范经济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发挥社会审计及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监督方面的作用,同时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处罚,以达到应有的法律效果。从各个方面提高会计信息的失信成本,从而有效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2.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完善会计准则与制定首先应当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在现行的准则与制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消除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与制度的抵触情绪增加各方对准则与制度的认同;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合理确定“重要性”的范围。

3.健全会计法规制度、优化会计管理体制。首先进一步健全会计法规, 规范会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为债权人和投资人等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只有会计法规健全,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更好的规范会计信息;其次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所谓的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调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不受企业负责人的制约,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最后加强监督力度。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监督,依法执业, 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在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今天,会计信息的重要性逐渐的体现出来,会计的虚假信息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成了当今经济改革的重点。对会计信息的治理要从会计人员的开始抓起,强化其会计职业道德,完善会计制度建设,加强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淑芬.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4~61

[2]薛大东.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分析[M].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102~130

[3]李宏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9(1)

[4]崔静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69~70

上一篇:拓展中国碳金融发展 下一篇:现代企业中设计与营销策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