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10-24 05:28:09

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 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C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28―01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推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当前,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更是面临多方面的困境

农村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遗传”身份的尴尬。虽然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社会体制、观念、价值观等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现状,长期形成的许多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改变。农村未成年人身上自然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父辈的影子。正是这样,人们对农村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很少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和理解,而是抱着极大的偏见。有时,学生经过艰难的选择后思想甚至行动会从周围的环境中高高跃出,但他们的这种做法的动机因为带有“农”字的印迹,很有可能被怀疑,充其量也只是“小儿科”。周围人们的不理解,一方面减弱了学生对科学素质养成的内化,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科学素质教育丧失信心,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内疚。而这又与未成年人较高的科学素质教育期望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使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

“超标”的尴尬。科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创新的、动态的教育。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年龄,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就使得农村未成年学生处于一种科学素质教育标准超标的尴尬。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用城市的一切准则去评判农村学生;用超出年龄特征的标准去要求农村学生。在农村,很多家庭的孩子需要从小自立,承担本应该属于成年人承担的责任。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而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由于“超标”的规则,学生的过失被看做是品行修养不良的表现。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年龄”与规则标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三足鼎立”的尴尬。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协调一致。但在农村这方面的教育却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因素。首先,农村学生处于落后地区,农民的许多观念、心理和思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又不可避免地“言传身教”给子女。

农村未成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策略

加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培训。尽管国家给农村很多优惠政策,但思考今天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体制、资金、人力等这些似乎是关键的层面,而要从更深的、内在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些都要从滋生“观念”的土壤――农民家长的培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他们的言行更能激起学生行为的养成。

开发农村自身的科学素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拥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是城市学校不具备的。例如,农村动植物资源丰富,能为学生提供观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

重视科技教师(辅导员)的引领、传播、指导和垂范作用。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传播、指导和垂范作用,是实现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科普教师,传播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向未成年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要将科学的真谛传播给未成年人,教师需要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逐步成为一位合格的传播者。

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途径是多方位的,科普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社会和家庭纳入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范围。

上一篇: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下一篇:作业负担过重对一年级学生的几点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