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24 02:56:09

职业规划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就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职业规划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一环,能够明显地促进高职生职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精神要素的养成,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合理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以高职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的环境类型匹配为核心,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职业规划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效能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规划;成长成才;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于1957年出版的《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中。其目标是寻找最适合的职业,着眼于近期的职业选择或求职问题,注重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就业指导策略、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从上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普及职业规划教育和辅导。在近百年的发展之中,职业规划指导共经历了3次大的思想转折,从而形成了逐渐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在我国,高职生职业规划尚未形成一个专I的体系,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本应持续3年的职业规划常常流于给毕业班学生所做的就业指导,这样一来,不仅目光短浅,学生有急功近利之嫌,用人单位也不满意。

职业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性,即它应该关涉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它是唤醒学生职业意识并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环节。高职生的职业规划要将学生自我、学业、理想、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合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各个方面。

一、霍兰德(John Holland)人格类型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这一理论随后成为现代职业规划和职业测评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一。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有以下基本原则:(1)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2)个人的兴趣组型即是人格组型;(3)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与问题会有相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4)可区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个人的人格属于其中的一种。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与人格对应的六种类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自己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不同类型人格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认为:(1)如果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一致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容易感到乐趣及内在的满足,也最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2)如果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近似的职业环境中工作,经过努力,应该可以适应此种职业环境;(3)如果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斥的职业环境中工作,个人将不会感到快乐,也很难适应,甚至无法胜任工作。

本文的研究将基于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的框架,采用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多个高职院校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解、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职业规划的形成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的现状,针对其中出现的诸种问题,探讨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效能的思路与方法。

二、职业规划的意义

(一)职业规划使高职生在校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高职在校的时光对于每个高职生来说都是很宝贵的,不仅是因为这个年龄的青年最充满活力最有激情,还因为在校时间的充足给了每个人相当大的空间去自由运用。在这里就会出现很多由于个人性格、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差异十分巨大的分化现象。那些充分利用高职在校时光,发展自身能力的学生,他们的在校生活是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而这类人群,多数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指向的。也可以说,前者以后者为因。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职业规划对于高职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规划促进高职生个体成长、个性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对人亦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会有自己的个性。即使自认为是很平庸的人,也会有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高职生职业规划,就是在每个高职生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的前提之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建构的一套对于未来的计划。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之下,一个人可以按照其要求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从而达到弥补不足,发扬优势,促进个体成长的效果。而对于个性的发展,高职生职业规划更是有指导意义。个性凸显得比较多的人也会给他人一种更为清晰独特的印象,不仅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加亮眼的部分。国外的教育具有促进个人个性发展的倾向,我们接触到的外国在校学生在这方面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注重个性的培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职业规划使高职生求职时更加有方向性和准确度

有着良好的职业规划的高职生,这一点既可以成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是职场的要求。俗语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求职的时候,有准备就是指对职业市场比较了解,对自身情况也有一定把握,在这二者之间能有一个很好的匹配和准确的定位。在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已经对自己有了很好的了解,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而且注重于自己所拥有的技能与职业需求的接轨。在校园中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也会是与自己倾向的职业选择相接近的,提前对这些都有一些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求职的时候,这些信息都将成为重要的资源,从而为我们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加分。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发展现状

(一)国外职业规划发展现状

对职业规划的研究,最早来源于美国,而且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如在美、日等国家,职业规划教育有如下的特点:

早期性:许多国家从中小学就有职业辅导,通过开设课程系统的介绍职业市场的情况和社会需求的情况;辅以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在大学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提供宝贵的意见。

个性化:各个高校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引导。外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季后除了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全体学生指导外还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导师面谈,或者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把自己的资料传给老师,这样就可以获得细致的针对自身的指导。

服务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项目一般有在校期间的社会体验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实用性:国外大学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测试,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参考信息,帮助学生找到最需要提高的地方,确立学生的努力方向。

专业性: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政府还是学校,都有专业的咨询师,这些咨询师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

B续性:国外职业规划辅导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从入学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到毕业前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制作简历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国外的职业规划辅导一般都贯穿整个学生的大学生涯,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求职技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职业规划发展现状

没有将“职业规划”和“找工作”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由于将“职业规划”简单地和“找工作”等同起来,就没有在学生一入学之后就明确给出如何规划自己的在校生活和职业生涯,更没有连续的职业规划的辅导。另外,将“职业规划”定义为“找工作”,就容易只重视对学生求职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相关的思想教育和法律指导。

重视共性的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虽然高职生作为一个群体,有着很多相似的特性,但是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兴趣和爱好也有很大差别。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共性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而很多学生有着困扰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自己的心理预期过高,觉得自己一毕业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或是在求职过程中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同时容易诱发他们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专业性和体系化程度较弱。虽然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已经让学生根据网上的性格测评、职业测试来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结果与专业的职业测评师交流的机会;同时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缺少在实际中应用的机会,真正走上岗位以后,也无法直接应用,往往会措手不及。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职业规划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潍坊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首批立项的名校建设单位,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全省走在前列。在校内,有校级、院系级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社团、学校选修课等多方面多层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系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和考察,造成了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不明晰,从而导致在学校期间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三年的生活,目标不明确、迷茫,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四、高职生合理职业规划对策

(一)结合高职生自身特点,提升职业规划有效性

1.了解自身

霍兰德认为职业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界中的表露。类型学理论的中心概念是,个体所选择的职业生涯,须符合这种个人导向,只有那些能满足个人需求的职业角色才对个体有吸引力。如果个人导向已经形成,那么在对应的职业环境中就会得到满足,如果个人导向摇摆未定或者拥有互相冲突的职业目标,就很难寻找到适合的职业环境。因此,个人导向是否明确,是个人进行职业规划的关键因素。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霍兰德人格类型测试量表对自身的人格类型进行准确定位。高职在校生可以借助于网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级、院级团委、学生社团、选修课等多种渠道对自身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在了解自身的过程当中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2.了解职业环境

职业资料的提供是整个职业规划决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缺乏对职业世界的了解,想做好职业选择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对期望中的职业做全面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个体的职业认定常受到原有印象的影响,如性别、学历等,有的职业或专业的名称也许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性质或发展却相差很多。应该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就业市场和高职学校的特点,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类型划分体系,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各类职业的内容与特点。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招聘会等多种信息渠道了解关于行业入职条件、行业发展前景、薪资水平、工作条件、社会定位等有效信息。

在职业调研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是社会文化以及机会因素。这些因素通常是个人无法掌握或控制的,例如家庭或重要他人的意见,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或经济景气的升降等等。

3.寻找自身与社会的结合点

在已经确定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的环境类型以后,需要对这二者进行匹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与自身人格类型相一致或相似的职业类型。同时,借助各类专业机构指导或参加公开讲座、个人职业规划咨询等形式根据个人需求实现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如进行性格测评、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核心能力的体验式及实战式训练等,以期听取更加广泛的意见,寻找最佳结合点。

4.制定行动方案

通过制定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与标志,增强在校期间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1)大一学年:探索期

阶段目标:完成角色转变,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

实施方案:首先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规划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和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

(2)大二学年:定向期

阶段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实施方案:认清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技能培养,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尝试与未来职业或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从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经验。

(3)大三学年:冲刺期

阶段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

实施方案: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晰,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积极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条件,学会写简历、求职信,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工作,通过实习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明确个人在岗位中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大学毕业后总体的目标、步骤、措施、标志,使长远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实施措施制定的过程,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实施职业规划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采取链条分解法逐层分解,将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使他们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月都有自己的小目标,然后根据具体的小目标,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步步落实、一一实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

制定行动方案可以通过个人自主完成,但也可以通^指导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的规划进行指导,可以对规划书进行几项硬性要求,例如字数、时间表、目标、个人发展困难估计等等。

5.不断调整方案

进行职业规划跟踪,通过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对自己专业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进行反复分析评估,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各机构团体互相配合,提高职业规划可行性

1.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建议校园职业规划体系中的校级团委、院系级团支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各机构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并相互配合,如通过学院团委等机构在新生入学时派发宣传资料,使得校内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被每位新生知晓。各个机构团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分流目标人群,如对于个人职业规划方向完全迷茫的学生应首先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干预,而对于自身已经有模糊的兴趣点或目标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加入适合的学生社团,或通过其他一些渠道自主探索。

2.设立导师制度

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队伍在学院内部推行导师制度,针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辅导。导师制的设立一方面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分担了专业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有问题“不知道向谁问”的困惑情况。

3.引入更加先进的理念,规划从早期做起

一是强化早期性理念。二是突出个性化指导。可以变传统的讲座等形式为学习研讨班,培养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授之以渔。了解自己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各类机构要转变代办式或者灌输式的职业规划指导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可以与教务部门配合,设立相关课程。三是增强服务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体验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社会实习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四是建设连续体系。从大一、大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到大三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制作简历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使得指导贯穿整个学生的大学生涯,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求职技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五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升指导体系专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专业性不强,加之人力和物力投入有限,这些机构团体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举办活动时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强烈建议学校加强对校园职业规划服务指导体系建设的重视,加大财力投入和人才培养引进。六是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校生有别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由于校内社会资源丰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高职学生更容易面临在选择更多的情况下更容易迷失自我的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有效地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万清祥,王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校园职业生涯规划[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2]袁乐,周炜炜,戴敏秀.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

[3]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4]张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3.

[5]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6]杨淑欣,鲍德媛.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时空,2005(10).

[7]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人学学报(会科学版),2007(4).

上一篇: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的“社区教育”构建研究 下一篇: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