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时间:2022-10-24 01:40:06

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是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这一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的重要前提。《班级中的“岗位” 》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此课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岗位责任心。现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整理出来,以期与教育同行一同关注品德课堂、聚焦品德课堂、研究品德课堂、优化品德课堂,探讨品德课堂中优秀的教学方法。

一、板块式推进,主题式展开

试教中我以一位小同学“东东”贯穿全课,从“东东”认识岗位到了解岗位职责再到设岗,整节课看似流畅,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众多的形式可谓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却始终无法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品德课应该如何步步走近学生,开启他们心灵的那扇门呢?抛开复杂的环节,显露的是清晰的三大板块:了解岗位、明确职责、自主设岗。版块清晰,教学逻辑性就更强了,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螺旋式上升。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教学内容不交叉,既有独立性,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前一板块是后一板块的基础,后一板块是前一板块的深入和发展,每个版块都有总结,再把各板块内容以线串珠,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

二、再现生活,选择内容

选题《班级中的“岗位” 》贴近学生生活。在了解班级中的岗位环节中,我也曾设想过利用“岗位连线题”“看录像举事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岗位职责,但经过多次试教后发现,班级中现有的岗位最贴近学生生活。于是,我选择了“班干部做岗位介绍”和“班干部聊岗位职责”的形式。这让学生们非常投入,话题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学生听起来真实贴近,互动评价才能适时、无声地植入心里,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

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品德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注重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问题,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触动心弦,有所感悟,从而丰富自身经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组织辩论,层次分明

试教时,有班干部提出“为同学服务很辛苦,有时候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不说,还不被同学、父母认可,感到压力大,觉得当班干部不好”。针对这一话题,课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赛。本以为此环节设计很巧妙,能以理寓情,以情导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但没想到学生各抒己见,辩论乱作一团,甚至放声大吵,与我事先设想的教育理论完全相违背。最终,我不得不删去这段“可怕”的辩论。辩论究竟该如何进行呢?修改后的辩论环节,首先阐明观点:正方认为当班干部好,反方认为当班干部不好。其次,出示辩论规则:要紧紧围绕辩论的主题展开辩论;辩友发言时,应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各自要抓住对方的要害展开辩论;不必重复已强调的观点。再次,在学生认真准备、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记录员记录双方的精彩观点。最后,分层次、有总结地展开讨论。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课堂辩论,具有显著的、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如何在品德课堂中驾驭好辩论呢?首先,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对情绪的调动、纪律的维持以及对辩手的一些提示和诱导都是必要的。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被学生牵着走,要起到主导作用。其次,辩论前要给予学生充分准备、讨论的时间,教会学生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服对方。最后,辩论要有层次性,条理清晰,理越辩越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获,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理念。

四、动态生成,迸发精彩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由于我是接班上课,且学生人数只有一半,班级中的“岗位”并不全,这就与试教时有很大区别。上课前同学生们的聊天中发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班级中的岗位分布也各不相同。我留心每个学生的特点:体育委员声音洪亮,为了激发其自豪感,课上我特意设计了一段他喊口令的环节;发现这个班的黑板报不是宣传委员一个人负责,便让同她出板报的同学一起介绍板报;劳动委员腼腆不善表达,适时抓住他的语病,幽默提醒……要真正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必须尊重学生,必须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的课堂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能迸发出许多诙谐幽默的“奇思妙想”。倘若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这些“闪亮的点子”与教学巧妙结合起来,合理运用,适当点评,归纳小结,给予相应的肯定、赞赏和鼓励,就会加深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当生成的课程资源与预设的结果不一致时,教师应当凭借自己的教育机智,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让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农村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