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创新式教学法的践行

时间:2022-10-23 10:58:12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创新式教学法的践行

摘 要:基于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在语文课堂上就如何植入创新式教学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针对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前的教学现状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照本宣科

据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对小学语文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没有兴趣点、厌倦,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如今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备案。照本宣科,没有结合一些有趣形象的例子来进行语文教学,教授诗歌《咏柳》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幅春景唯美图,如,娇小纤细的小柳条倒映在小河边,难道是二月的春风为它梳洗打扮得这般漂亮?

2.教学创新力度不够

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况,很多老师并没有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他们习惯将教学大纲视为教学的最高要求,照本宣科地讲读一些现成的知识。而这种单项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不愿了解的东西。再如教《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一些语文老师直接将故事的主线和情景讲述一番,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化,或者以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鲁滨孙该怎么办,该如何生存等。

3.教学内容移位凸显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被很多语文老师所曲解,特别是语文课本中对小说的教学,他们认为,小说教学工作的主旨就是把小说所揭示的东西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个小说讲的是什么。如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单纯地将课文内容视为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严重忽视了小说本身所赋予的美学思想。

从以上三个问题来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经历放在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上,端正教学态度,从自身的综合素质着手,做到言传身教,将应试教学思维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快速有效地建立创新性教育体系,从而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二、创新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一次具有真正意义的改革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对于小学语文而言,需要针对其最为根本的“课堂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革新,将教学、学习、评价以及实践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大胆创新,塑造以创新性为教学特色的新体系,进而逐步落实创新教育。

因此,教学要求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对当前的小说教学工作引入多维性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为我国培养创新式人才应做的前期准备。

三、创新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探索

创新性教育是转变教育者思想的途径,与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差异性十分明显。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注重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创新性思维融入教育的每个角落,逐渐达成综合新创的新需求。

1.凸显语文教学主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为自身塑造品格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认定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此才能够深刻挖掘学生的潜力,将教学方式从以往的灌输、讲述向学生自我研究方向转变。如教授《》一课,可采用学生自学课文,通过学生的阅读认识到课文中主人公两次“站起来”的重要意义。首先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述“第一次站起来”的真实含义,之后交由学生自主研究,以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知道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又站起来,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尝试运用不同方式来探索语文教学

创新性语文教育也要求教学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准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课文中所描述事物的具体形式。例如学习《春天》一课时,该课内容可通过图片、音像材料、美术作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现春天,学生通过这些能够“看”和“听”的内容对春天展开描述。通过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教师所准备的关于春天的材料,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春天”的样子,另外结合关于春天的一些歌曲,让学生更加长久地记住自身对“春天”的深刻印象。

此外,摘抄、朗诵等形式的集体活动,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让小学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创新性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

3.尝试实操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科学技术是教育近些年来发展的最大变革,由于校园内硬件设施水平逐渐提高,教师可通过影像、声音、图片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感知环境,结合科技产物,使学生对于课本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如作文标题为《记一次春游》,教师可用DV机拍摄景象或者采用教材统一景象来为学生提供写作环境。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以及摄像者有意的逻辑安排,让学生在作文时找到更为合理的逻辑循序。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和积极性,还让其作品更具水准。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以及练习的积极性,也使其理解相互作用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较为明显地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创新性教学需要拥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创新人才是教育创新的保障。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才能将语文教学推向一个具有新生命力的高峰,而随着语文教学的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将更具核心竞争力。经过我们的不懈摸索,顽强地应对挑战,不畏艰难地持续创新,中国语文教学事业必将在21世纪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曹林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2011(03).

[2]汪卫,王良虎.小学自主性习作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作者单位 陕西省略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下一篇:关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