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围产因素与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3 09:54:49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围产因素与临床分析

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期死亡及主要致残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围产新生儿医学技术不断提高,使许多高危儿被抢救存活,缺氧性颅内出血及脑室周围出血的发病率并无明显下降[1]。本文总结了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头颅CT证实的69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资料,探讨其与围产期诸因素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9例中男45例,女24例,年龄10min~8d,平均42h,42w 3例,出生体重4000g 3例。

1.2分娩方式及产前、产时情况 难产10例,其中臀牵引3例,胎吸4例,余为加腹压娩出;剖宫产9例;阴道自然分娩46例;急产4例。产时窒息42例,其中轻度24例,重度18例。见表1。

1.3头颅CT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起病7d内行头颅CT扫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4例(49.28%),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TVH)26例(37.68%),其中早产儿19例,硬膜下出血(SDH)1例(1.5%),脑实质出血(IPH)3例(4.3%),小脑出血(ICEH)5例(7.2%),部分病例合并HIE等两种及以上颅内病变。

1.4 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 本组ICH在24h内发病29例,24h~3d 22例,3~7d 17例 ,>7d 1例。临床常表现为兴奋(包括激惹、尖叫、哭闹不安)、抑制(包括反应低下,不哭、不动或哭声不畅、少动、嗜睡),有的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呼吸改变(包括气促、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意识障碍(包括浅、深昏迷),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强或降低)及原始反射异常(觅食、吸吮、拥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惊厥以微小型多见,其次为多灶、局灶痉挛,个别为强直型及阵挛型或伴眼球震颤。不同类型ICH的临床表现,见表2。

2 结果

所有病例予以止血,抗水肿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多数病例获满意疗效,4例病情危重而自动出院,1例转院,3例死亡。

3 讨论

3.1 ICH为新生儿期常见的颅内病变,与围产期窒息密切相关 产时窒息、宫内窘迫、羊水污染、脐带、胎盘异常、异常分娩、早产、低体重是新生儿ICH的重要预测高危围产因素,其中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为主要原因,故要加强产前检查、产时指导,尽快结束分娩,减轻脑损伤。

脑静脉最易因缺氧而受到伤害,血压不稳定,脑血流突变,特别在窒息状态下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刺激脑血管扩张以保证脑组织灌流,当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紊乱,血压急剧波动时,颅内血管极易破裂。同时脑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渗血或点状出血。难产、急产时头部也因切变力的作用而导致小静脉的破裂出血。

3.2 分型及其特点 本组资料显示,SAH占ICH的49.3%,为其主要类型。一般认为SAH和ICEH在足月儿多与窒息缺氧、产伤等因素有关,早产儿多见于窒息。SDH几乎见于足月儿,多与产伤有关。PIVH是早产儿最常见的类型,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发病率愈高,IVH也愈趋严重[2]。近年来随着产科及新生儿科技术的完善,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PIVH是早产儿常见颅内病变,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组PIVH26例中早产儿19例,主要由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有丰富的血管尚未发育成熟,对缺氧敏感,诸多高危因素导致缺氧,静脉压升高,则可引起出血,加之早产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差,易形成压力波动性脑血流,故血流的波动也极易引起颅内出血[4]。头颅影像学检查对ICH的诊断,分型及出血范围均有较可靠地价值,宜在生后7d内进行,过迟检查因血肿正处于等密度期而导致漏诊。

3.3 ICH多在生后3d内发生,其临床表现各异 本组资料显示ICH多以过度抑制和过度兴奋为主,依次为反应低下、原始反射异常、紫绀、肌张力改变、意识障碍及呼吸改变,且临床表现严重者,CT扫描则显示多量或多部位出血。足月儿以兴奋、抽搐症状为主,早产儿多表现为抑制状态,反应低下、紫绀。另有一部分表现呼吸暂停、气促、吐白沫而误诊为新生儿肺部疾患。还有一部分ICH,特别是早产儿IVH在临床上往往缺乏特异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结合围产期病史,只要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剖析,就可发现其特点并有规律可循,颅脑超声、CT或MRI检查均为诊断ICH的常用手段[5]。

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的疾病,病死率高,神经系统后遗症多且重,预防其发生仍是今后围生医学努力的方向,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邵小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06-714.

[2]陈惠金,中国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患病率的多中心调查3768例报告[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5-11.

[3]Owens 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the premature neonate[J].Neonatal Netw,2005,24(3):55-71 .

[4]姜红,宋阵镇风,李向红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39-41.

[5]乔琳,富建华,薛心东等,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磁共振成像演变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2):140-143.编辑/许言

上一篇:大肠埃希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下一篇:宫颈糜烂与宫颈CIN及宫颈癌相关性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