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23 09:31:59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构建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是解决高中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实行题海战术提高成绩的滞后教学现状的有效方法,对改革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学科是大多数师生感觉难度较大的科目。如何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让学生感受物理课堂的趣味和物理学知识的无限魅力,提高课堂授课的质量和效率,是每一位前沿物理教师要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课题。以新课标的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应改变过去灌输、偏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以及伴随着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效课堂的教学实施谈谈自己的方法和理解。

一、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物理学科与自然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密切联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设计紧扣课堂内容、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物理教学情境,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这是高效物理课堂导入的关键之处。这种情境可以是文字内容,也可以是图片、列表或动画。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向学生出示高速公路转盘、各种桥梁、水流星制作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和生活实际的紧密关系和实用价值,使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自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备课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地了解学生,使创设的物理情境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同时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体会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喜悦,感受物理思想和物理知识形成的生动过程。

二、巧妙诱导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成为高中物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探究,是指让学生通过探究一些现象、情境而发掘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概念、规律,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巧妙地诱导启发,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尽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式的探讨,自己推导理论,教师不讲解。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问题驱动和任务设计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布朗运动”时,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小碳粒”是不是分子?“位置连线”是路程还是位移?时间间隔延长,折线更复杂还是更简单?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布朗运动”的无规则进行小组的讨论和探讨,最终总结归纳得出“各个微粒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同一微粒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也是不同的,说明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运动”的结论,这比照本宣科,告诉学生结论有意义得多。

三、进行交流释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如何组织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乐于展示,在展示中求知、求活、求新,大有学问。要给学生适度自由的空间,不要任何事都教师“包办”,否则会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限制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讨论,对学生的看法暂缓评价,比如用“谁还有新的见解”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出完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解答时间,暂不公布正确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开阔,教师的点评是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之上,总结知识点及物理方法、模型建立等,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改变评价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其实,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教师对学生的称赞和评价,对于学生衡量自我、认知自身能力都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传统教学评价中往往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潜在素质的提高。在物理高效课堂中,我们应理解,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都期待获得肯定和赞誉。教师要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不断创造机会,实际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要及时地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肯定学生在小组课堂中的参与度,赞扬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每学一些物理知识都能感到进步和成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评价不是为了区分好坏和等级,而是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体验,都有收获,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总之,实施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我们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积极的探究、展示、质疑的课堂氛围,创造竞争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军恒.试论探究式教学法如何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物理教师,2013(4).

[2]高峻宝.高中物理课堂的几点新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

上一篇: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微话题一:遏制秸秆焚烧还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