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生态德育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10-23 07:28:40

对高职院校生态德育工作的思考

摘 要:当今社会,现代文明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伦理挑战,学校应该把生态德育融入传统德育体系之中,树立生态德育新理念。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从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生态道德价值观念养成、生态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生态意识;生态伦理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水平。而高职生群体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技术性与应用性特征决定了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将是成为服务于社会各领域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设生态国家、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期,学校为了配合当地政府节水型城市和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了解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组织了一次大学生文明创建的知识问答活动。活动呈现的结果让人非常尴尬。

一、高职院校生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

1.学生基本知识欠缺

在问及诸如“世界环境日是哪天”“世界水日是哪天”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时,仍然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还有45%的学生竟然不知道有雷切尔・卡逊的大作《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多少升水”的问题中,只有30%的大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在“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人”的问题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交了白卷。总体来说,职校学生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是很欠缺的!学校和社会对绿色知识的宣传和关心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开展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学校生态教育欠缺

在“你的生态环境知识主要来源于哪儿”问题上,70%的学生选择了“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而选择“学校教育”的只占了不足30%。在“你认为学校开展环保教育是否有必要”问题中,选择回答“有必要”的占了90%。很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却苦于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而学校又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校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对生态环保教育的强烈渴望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3.学生生态道德欠缺

活动的问卷显示,一些学生对属于自己的资源爱护有加,而对公共资源的保护则持冷漠态度;大多数学生对生态道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如节约水电、捡捡垃圾、保护小动物等等,可是当问及“在主动关上别人未关的水龙头”时有25%的学生回答是从未做过;部分学生缺乏合理消费的意识,物欲膨胀、浪费严重,有的人甚至认为“我浪费用自己的钱买来的东西别人无权干涉”!总之,目前职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也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分裂!

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却随之加剧,成为当代人必须直面的伦理挑战。要破解人与自然所面临的困难局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同样需要伦理道德来调节。如今,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目标是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肩负着教书育人使命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先行的作用,建立起生态德育的新理念,牢固确立生态德育观。反观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总体质量水平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比较缺乏,加之学校生态教育现状的制约,虽然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仍然无法形成健全的生态意识。因此,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学校生态德育来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水平,使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新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

二、面对高职院校生态德育工作的现状,应该采取的对策

1.在对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准确的生态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意识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态危机的觉醒。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要迈出的第一步。人类短短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滚滚浪潮,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类处在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之中。毫无疑问,认清形势,对大学生的生态行为价值取向至关重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当今生态危机全球化的重灾区!诸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森林锐减、土壤沙化、能源和资源短缺、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无不接踵而至。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是大学生获得生态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它们在这方面的内容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对生态危机严重性认识的教育,教育学生认清环境问题恶化的严重后果是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类文明已经处在了衰落和存亡的关口!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生态意识。

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时,必须是科学的、真实的、准确的。危机教育的同时必须结合准确的生态科学知识教育,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生态科学知识是生态意识的基础。生态危机教育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如影随形!只有在掌握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人类目前的生态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才能知道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如何降低以至避免破坏生态的事件发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生态危机做出正确的伦理反思,诸如“片面发展观不可取、人类主宰论很狭隘、科技不是万能的”等等,从而形成他们正确的生态道德认识。

2.从中华文明中寻求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根基,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圣贤先哲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阐述孕育出了我国本土文化中传统而质朴的生态伦理与教育理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肯定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生存的内在价值,所以《中庸》中明确“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要顺应自然法则而不是违背自然法则,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被道家视为最高法则,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孟子就曾说过:“数罟不入闯兀斧斤以时入山林”,《淮南子》中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史记》中有“网开一面”,这些观点都深深地隐含着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伦理观念是我们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价值观教育坚实的哲学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

3.在生态伦理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

生态伦理是生态道德价值观念的核心。生态伦理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理解、接受并遵守生态伦理原则和相关的行为规范,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生态伦理教育作为生态德育的核心,道德的对象和关系虽然建立在人类和自然之间,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伦理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所以人与人的关系是生态伦理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同时如果能联系爱国主义内容,以环境正义和忧患意识等思想观念来提高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就会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同时升华学生的信仰,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达到生态平衡。例如,当代人和后代人共享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如果当代人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透支”了后代人的资源,就会给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带来大的灾难。再如,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坚持共同义务原则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国家环境原则,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4.尝试多种教育方式,强化生态德育实践

学校生态德育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能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就必须结合德育的主体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道德是自身主体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道德教育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实施生态德育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接触和亲身探究。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深刻,从而对正确的事物很好地把握;重视接触自然可以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情感、形成更好的感性认识;探究性学习符合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探究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自我规范的过程中加深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洪绍青.高职生态教育略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2).

[2]赵宇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13(06).

上一篇:不和FC SAN抢市场IP存储专网专用 下一篇: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想学”到“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