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沿河―坪坝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时间:2022-10-23 06:38:29

浅析沿河―坪坝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摘 要:沿河-坪坝地区位于重庆城口县与四川万源县的交界处。通过地质资料查阅及野外实地调查,在说明该地区区域构造位置、出露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岔溪口-张家湾剖面的主干构造特征作详细说明。研究表明:沿河-坪坝地区构造上位于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上,该区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线状紧闭褶皱和纵向逆断层,褶皱两翼倾角较陡且局部发生倒转;张家湾逆冲断层规模巨大,其上盘南华系代安河组板岩上升至地表与二叠纪地层接触,张家湾背斜和岔溪口向斜向南东方向延伸与其相交,夹角分别为6°和9°,岔溪口向斜核部被断层错断,断距约270米。

关键词:沿河-坪坝地区;上扬子地台北缘;褶皱;逆冲断层

引言

沿河-坪坝地区位于大巴山区的西部边缘地带,关于大巴山区域的构造及演化特征李瑞保[1]、刘战庆[2]、李金玺[3]、付明庆[4]等作了相关研究。作者通过对已有的室内构造背景资料和野外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岔溪口-张家湾剖面上典型构造特征的详细描述为例来加深对沿河-坪坝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并绘制野外剖面构造图。

1 地理位置及地质背景

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大巴山西缘,在重庆市城口县与四川省万源县交界处。区内山脉受地质构造排列较为整齐,诸列山岭走向均为北西-南东向。

1.2 地质背景

沿河-坪坝地区属于上扬子地台北缘,位于南大巴山弧形帚状构造带上,该构造带由一系列弧形冲断和线形褶曲组成,外缘向南西略凸出。沿张家湾向南,背、向斜均表现为线状紧闭褶皱,两冀岩层倾角较陡,部分发生倒转。

2 岔溪口-张家湾剖面特征

剖面为北东-南西走向,张家湾位于北东端,岔溪口位于南西端,从北东到南西出露南华系代安河组,中志留统纱帽组,二、三叠纪地层,主干构造依次如下:

2.1 张家湾巨型逆冲断层

该断层位于张家湾附近,断距无法估算,在地质图上测得其走向为316°,断层的倾角接近直立,北东盘为上升盘,出露地层为南华系代安河组(Qh2d)含凝灰质板岩,南西盘为下降盘,出露二叠纪下统地层。该断层断开了张家湾背斜北东翼二叠纪地层,较老的南华系代安河组板岩上升至地表与二叠纪地层接触。

2.2 张家湾背斜

张家湾背斜位于张家湾南侧约100米处,核部出露中志留统纱帽组(S2s)页岩,两冀为二叠系,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背斜形态似箱型,南西翼产状较陡,所测梁山组地层倾向227°倾角69°,北东翼平缓,梁山组倾向29°,倾角30°。核部纱帽组露头宽度近200m,核部出露是任河侵蚀的结果。该背斜北东翼被张家湾断层所断,仅出露梁山组和部分茅口组地层,南西翼地层出露较为完整。整个张家湾背斜的南西翼由于褶皱的作用地层产状接近直立。大冶组下部岩性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前行至燕窝寨处,大冶组中段出露的地层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灰岩,岩层倾向39°,倾角为85°,地层发生了倒转。由于中段岩性软弱,泥质含量重,软岩层层间受剪切作用局部产生膝折现象。大冶组顶部为紫红色泥岩、盐溶角砾岩。

根据背斜两翼梁山组产状:南西翼倾向227°倾角69°、北东翼倾向29°倾角30°,用赤平投影法得出该背斜轴面产状为:倾向40°、倾角71°;枢纽产状:倾伏向310°、倾伏角10°。由张家湾逆冲断层走向为316°可知,背斜沿南东逐渐与断层的下降盘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6°。

2.3 岔溪口向斜

岔溪口向斜位于岔溪口北约200米处,其核部沿走向形成一明显冲沟,同时受岔溪口断层的影响T1j2地层缺失。两翼出露地层断层接触,倾角接近直立,北东翼T1j1灰岩露头宽度约120米,地层倾向223°、倾角75°;南西翼为T1j3灰岩,地层倾向32°、倾角75°。前行至岔溪口,均出露单斜岩层,依次为T1j2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T1j1的薄层状灰岩。

根据向斜两翼所测嘉一段岩层产状:北东翼倾向223°倾角75°、南西翼倾向32°、倾角75°,用赤平投影法得出该向斜的轴面产状:走向为127°、倾角为90°;枢纽产状:倾伏向307°、倾伏角20°。向斜枢纽向南东方向延伸也相交于张家湾断层的下降盘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9°。

2.4 岔溪口断层

该逆冲断层位于岔溪口向斜核部,断层面倾向北东,上盘地层为T1j1,下盘地层为T1j3,断层规模较大,断距为缺失的三分之二T1j1 和全部T1j2岩层的总厚度约为270米。

3 小结

(1)研究区位于上扬子地台北缘,广泛发育北西-南东走向的线状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2)张家湾巨型逆冲断层走向为316°,断层面接近直立,从北西至南东,断距有所变小。(3)张家湾背斜南西翼陡而北东翼缓,沿南东逐渐与张家湾断层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6°。(4)岔溪口向斜核部被岔溪口断层错断,向南东方向延伸同张家湾断层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 9°。(5)岔溪口断层断距为缺失的三分之二T1j1和全部T1j2岩层的总厚度,约为270米。

最后绘制出岔溪口-张家湾构造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岔溪口-张家湾构造剖面图

参考文献

[1]李瑞保.南大巴山镇巴-城口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9.

[2]刘战庆.陕南镇巴-紫阳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8.

[3]李金玺.大巴山弧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付明庆,董云鹏,张燕,等.大巴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基于DEM数据处理与应用[J].陕西地质,2011,29(1):50-56.

作者简介:胡曦(1991-),女,硕士研究生,重庆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地质学。

通讯作者:傅太宇(1990-),女,硕士研究生,重庆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方向。

上一篇:江苏省船舶排气污染现状初探 下一篇:和谐电力机车杆件橡胶关节更换装置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