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兼职辅导员群体的角色困境分析

时间:2022-10-23 06:32:27

【前言】高校兼职辅导员群体的角色困境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二个引起角色窘迫的原因来自于教育学生所用的话语系统的差异。这也就是学生大多对辅导员形成唠叨、嗦、不着重点、琐碎等印象的原因之一。而专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时讲授的大多是学术性的东西,精炼、简洁;学生是处在虚心学习的状态,所以会倾心接受。这与辅导员的思想...

高校兼职辅导员群体的角色困境分析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趋扩大以及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高校兼职辅导员群体成为活跃在高校政工干部体系中的一股新生力量。许多高校都采取了由专职教师兼任辅导员以期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管理体系带来了显著的正面效果: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专职教师对专业的透彻了解,很好地给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也利用了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的年龄与阅历优势,能较快地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然而,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这种管理模式也给身为兼职辅导员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定产生了诸多困惑,许多年轻的兼职辅导员常常会处在角色失调的困境之中。

困境之一:专职教师与兼职辅导员引发的角色窘迫

角色是与某种身份、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这意味着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些活动,与之相对的是别人也有权要求这种角色从事某些活动,表现某些行为,也就是履行角色义务。集高校专职教师与兼职辅导员双重身份于一身的年轻教师在角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学生层面的角色期待困惑,而这必然影响到这两重角色的行使。

作为专职教师,凭借对专业的理解以及多年专业训练的心得,他可以以专家身份出现在他的学生群体面前,可以坦言他对专业前景的展望以及对专业发展的置疑,也可以严格地要求学生形成该专业的思考模式,期待学生能与自己志同道合;学生也希望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能与其他专业的老师有所区别,最好能字字珠玑,只言片语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样能引起自己与权威的共鸣,激发自己尊重知识、景仰权威的欲望。事实上我们发现许多成功者都是源于对某一人物的崇拜,在当今大学生偶像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排除学生有崇拜自己任课老师的可能。一部分学生在受专业课老师影响后也萌生了当一名教师的想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经付诸了实践。这种以一个人的力量去影响一群人的使命感使专职教师感到神圣的同时也增加了与之对等的压力。然而,兼职辅导员角色的出现似乎在有意打破这种危险的带着神秘色彩的平衡,使青年教师压力倍增。

首先来自于时间分配的失衡。高校专职教师基本上只在上课时间让学生感受智慧、体验如沐春风的感觉。时间的短暂会消除人们之间的腻烦感,能使人将最精彩的一面留在学生面前。对于一周只有该教师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一周的时间间隔似乎还能增加想念与期待。可是,兼职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是能最大限度与学生沟通,从时间和精力上都是如此。与学生打成一片,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心事,并尽可能将有些问题防患于未然。然而长时间的相处会使处在渴求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感到束缚,许多学生甚至觉得好不容易挣脱家的捆绑,从此飞入了大学校园的自由天地,可还是没想到如同高中一样,有所谓的班主任天天在惦记着。有时候惦记是一种负担,所以此时作为兼职辅导员的年轻教师就拿捏不准究竟该花多少时间与班上的学生在一起。管少了达不到效果,管多了双方都深受其累。

第二个引起角色窘迫的原因来自于教育学生所用的话语系统的差异。这也就是学生大多对辅导员形成唠叨、嗦、不着重点、琐碎等印象的原因之一。而专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时讲授的大多是学术性的东西,精炼、简洁;学生是处在虚心学习的状态,所以会倾心接受。这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差别甚远。话语系统差异除了形式上的不同外,还有许多实质内容上存在的区别对待。由此,作为高校专职教师的兼职辅导员首先遭遇了与学生互动中形成的这一组角色的困惑。

困境之二:普通教师与政工干部导致的角色混淆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众多的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构成了整个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遵循着现代组织通行的科层制规则,形成了一套明确的权威分层系统。校长统领着全校师生,作为普通教师的个体直接受所属院系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只要履行好他教授课程的义务几乎就可以说完成了其作为普通教师的任务。然而,如若作为兼职辅导员这就远远不够,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兼职辅导员归属于学校政工干部这一管理子系统中去了。冗长的辅导员会议使所有的专职教师都认可了这种区别化对待模式。许多不明就里的专业课教师甚至会将某一个班糟糕的学风问罪于该班级的辅导员,认为其管理失当。当然没必要否认有这种可能性存在,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在这个层面上,年轻的兼职辅导员收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政工干部中的一员,他似乎不再是一个在书斋中专心研读圣贤书的学者,而应该成为八面玲珑的多面手。他也许不一定非要事必躬亲地去做许多事情,但他一定要知道怎么去做,教学生怎样去和哪个部门接洽才能完成工作。其实许多兼职辅导员自己对于工作环境也不是完全熟悉,很多年轻的兼职辅导员基本上是在自我的摸索中行进。而学生则似乎认定了从你这儿才是唯一获取官方信息的途径。于是,盲目的信任与实际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兼职辅导员群体在学校层面遭遇的第一重角色混淆状态。

另一重诱发角色混淆的因素源于兼职辅导员个体的自我角色认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的另一种显著身份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只有兼顾教学和科研两块战略高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学校的晋升体系也是如此,科研所占的比重并不小,而且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硬指标,不易引发争议。教学的优劣与课程、学生甚至天气等诸多因素相关,因而评价时会有差别。谁也不能因为一节课没上好就否定其是个好老师,这证明教学评优的评价标准弹性很大。单专职教师就忍受着这两个方面权衡与取舍的煎熬,而兼职辅导员身份更是给已经身属两种评价标准的专职教师更大的角色焦虑。因为这更难量化,也难看到效果,引不起太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如一位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所说的:“学生工作像个无底洞,你永远也不知道怎样才算个尽头。”在现代社会,工作的满意度已经成为人们择业的标准。兼职辅导员在自我认同方面极易出现这样的疑惑:我在学校这个舞台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我该如何定位?这样的问题将会一直困扰着来自学校层面不同角色的高校兼职辅导员。

困境之三:大学教师与园丁之间的角色差距

虽然中国历来有着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这种尊师行为与大学教师似乎有些迷离。大多数的家长眼中教师就应该德高望重、兢兢业业、经历丰富地教育他们的孩子,所以有教师如园丁、如蜡烛、如渡船的比喻。从这种比喻的角色期待来看,更多的将尊师的范围局囿在中小学教师这样一个圈子之内。许多家长对大学教师的概念十分模糊,有的甚至觉得其与中小学教师没有差距。所以有一类家长在大包小包将孩子送入大学校园时就认为功德圆满了,剩下的全是老师的事情,甚至会抛下一番这样的话:“老师,你只管严加管教我的孩子吧,孩子就交给你了。”这样的话是对最先与大一新生接触的兼职辅导员说的,而有此遭遇的辅导员似乎还能回忆起十年前上高中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一幕,只是此时角色已换,自己转眼间就成了全方位负责学生前途的“园丁”。殊不知这样的使命远不是一位兼职辅导员一个人就能承受的。大学生毕竟不同于中学生,于是高校兼职辅导员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层面家长期待与自我角色的第一道差距。

第二道差距同样来自于家长。这类家长与前一类相比似乎要开明一些、想得也似乎长远一些,他们让孩子念大学是希望学校能给孩子的成功铺上一条平坦的道路;但是他们又不同于前一类家长那样希望孩子在高压和严管政策下长大,而希望学校能给他的孩子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其他教学辅助人员都有义务让学生觉得快乐和舒心。事实上,这类家长也不在少数,一些反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家长甚至会以他们的力量发起非难,这必然给兼职辅导员增加了管理难题。这些家长是想让孩子由“严教”转为“娱教”,可在“严教”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兼职辅导员自己都没有体会过快乐和宽松的环境,又谈何去“娱教”他人。当然,这还是源于社会对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不甚了解,本质上还是把教师当“灯塔”一样来看待。家长期望孩子在灯塔的指引下走向光明,同时又不希望灯塔天天亮着,妨碍学生的自主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两难困境。

无论是角色窘迫、角色混淆还是角色差距,这些都是角色困境的表现形式。高校兼职辅导员群体以新生事物的形态回应和顺应着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同时也体现着自身的角色困境。这使得身兼专职教师与兼职辅导员身份的年轻教师迷茫和困惑,同时也历练着这批刚走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但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必要的,不能让本来准备为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而选拔的管理者自己也出现身心健康问题,所以有必要对如何消除这种困境进行研究。对这种困境的缓解与消除的关键还在于兼职辅导员群体自己进行个人角色的自我调适以及学校、社会为其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角色表现环境,有时甚至意味着某一种角色义务的取消。这样才能调和角色紧张、缓解角色窘迫、避免角色混淆、缩小角色差距,既达到学校预期的管理效果又不致使兼职辅导员群体手足无措。

上一篇:高素质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