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

时间:2022-10-23 05:39:54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成了我们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初中音乐教材体现了鲜明的人文性、知识性和愉悦性,强调了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具有强大生命力、互动性的音乐教学课程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师生、生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一、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尽可能提高音乐技能水平

音乐课堂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提高音乐基本技能。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在对音乐技能的态度上。新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最后一位,重情感体验,重实践体验,轻技能训练。“听、动、演、赏、创”也是让学生能全面地学习音乐。然而,有些音乐教师认为学生应该主要掌握技能,其实不然,情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这需要音乐教师从过去的“专业”观念上转变过来。

二、要灵活设计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重点、难点要突出

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予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要服务于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具体目标又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全部课程目标体系有机统一。

(二)教学内容处理要灵活

很多教学内容不适应课堂教学直接使用,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随时调整教材,对个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让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扎扎实实地在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从而理解、感受音乐,实现教学目标。

三、要加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创造性地将多种方式有机结合,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一)要有明确的分工

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

(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学习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首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其次,建立生生融洽的合作关系;再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方式。

(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越强越便于组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互助,让他们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比如用唱、跳、弹、说等方式进行表达。

四、合理设计课堂语言

(一)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引申或结论,如同“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提出的问题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机械问答,问题要为音乐本身服务,要思路明确,围绕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内容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么开口、怎样过度、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语言丝丝入扣,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关键问题上才能够有透彻的理解。如在欣赏《四季歌》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层次的:(1)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四季的歌曲或器乐曲?(思维扩散)(2)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谈谈你的感受。(联系生活)(3)请同学们从几首风格不同的乐曲中挑选出一首风格为青海民歌体裁的乐曲。(思考)(4)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青海的四季是什么样的。(引入课题)这样的提问设计层层深入,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丰富了音乐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创造悬念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使他们对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我在讲《如歌的行板》一课时,没有直接把作者介绍给学生,而是给他们几个已知条件,让他们一步步去思考作者是谁。第一个条件是他出生于1840年,这时学生都在想,到底1840年出生的作曲家是谁呢?接着我又给出了第二个条件“他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这时候学生都在想俄罗斯的作曲家有谁呢?已经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地猜测是不是柴科夫斯基了,然后,我又给了第三个条件“他的代表作有交响曲《悲怆》、舞剧《天鹅湖》等”,这时,很多学生都坚定地告诉我他就是柴科夫斯基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已经对柴科夫斯基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刚开始我就直接把作者简介给学生,那效果肯定不会这么好。这样有启发地发问,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风趣诙谐的语言传授知识,讽喻事理,寓教于乐,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力求做到化繁琐为简约,化生辟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沉闷为生动,对于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具体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比如,教学《动物狂欢节》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伴随着轻松的音乐,我们的音乐课又要开始了。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大森林里去参加动物音乐会。可是,路上要经过音乐迷宫和聪明屋,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成功到达,你们有信心吗?”“那就让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吧!”简单的几句话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有趣、生动的导入形式,会使学生很快地对歌曲的内容感兴趣,同时也将学生带入了音乐学习中来。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充满趣味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总之,音乐教师一定要加强对音乐课堂语言的探究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并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增强音乐课的实效性。

上一篇:科学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为学生合理减负 下一篇: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