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与政府管制浅见

时间:2022-10-23 04:56:11

反垄断与政府管制浅见

【摘要】本文在分析政府参与经济管理中的各种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政府对三种类型的企业垄断的管制,并对政府管制点进行了初步界定。

【关键词】反垄断;政府管制;博弈

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参与体有三个:企业、住户和政府。每一个参与体在经济生活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提品供给,住户提供需求,而政府处于对企业和住户保护和管制的地位。无论其手段如何,就其根本,政府在市场上的重要职责便是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企业与住户的双方利益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中,政府以多种方式参与经济管理中,如对于公共事业和产品,政府一般是直接参与者,如在三峡建设中,由于这些建设事关国家百年大计,工程量巨大,只有政府长期投入大量资金,才保证质量的完成,而企业或个人则缺乏这样的经济实力和责任心;政府还可以以金融资产或者稀有资源为代价入股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控制企业的生产;再如,政府也可以以行政能力和国家强制力,参与企业的管理中,如对规模过大的企业进行拆分,或对有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资产没收等。对个人行为的管制则一般由两个途径:行政手段,任何人不得触犯法律,否则要接受处罚;经济手段上,有征收税收和罚款行为等。可以说政府管制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眼光所能及的东西大多都受到政府的管制。

应该说政府管制的概念尚属容易理解,而反垄断概念,则不那么简单。就关于反垄断的定义,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斯密理论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导致了企业的出现,在市场规模尚不够大时,市场的资源配置手段是自由竞争,各种经济学文献也大多认为,自由竞争状态的市场是最具有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市场状态,但是更加细化的分工和极度的自由竞争也导致了一部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利润提高,从而导致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另一部分生产者由于技术或效率不具竞争力就会被踢出竞争范围。而当企业扩大到一定程度,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必然扩大到相应的程度,此时在市场上就形成了只有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联合统治天下的局面。这就是斯密困境或者马歇尔困境所描述的内容。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垄断就是指少数企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领域内是指限制竞争的一种市场状态。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竞争和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必然产生的、与竞争相对立的经济现象,是发源自市场竞争,又反过来否定、限制、阻止市场竞争的“异化”力量,因而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此时便需要有外在力量的介入和管制,这就是政府。

一般经济意义上的垄断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自然垄断,这是由于资源自然分布不均衡会造成资本进入困难而形成垄断如:即某行业中需要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该生产要素只有在某个区域为某个企业所有,那么在该企业就有了这样的优势在该商品上处于垄断地位,石油、煤炭等可以作为其例子说明。二是厂商合谋行为导致的行为垄断,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产业链中,根据企业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如果合谋是有利可图的,那么厂商就会形成卡特尔对市场进行控制。第三是行政垄断,即政府以行政政策或法律规定的法定垄断。一般来说,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情况下,政府给予的管制大多数为监督。这是因为,自然垄断情况下,政府如果强制性的管理,则有可能会导致该市场的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市场扭曲。而行政垄断,要想在该垄断情形下能保证市场正常发展,最大的利益取向在于政府自身的廉洁度问题。因此,在市场中企业之间的合谋垄断或者企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垄断是政府管制的重点。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的更具体的,政府管制和企业垄断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企业总是追求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超额利润的持续化,而政府始终要关注市场的正常发展方向和消费者以及政府自身的利益福利最大化,一旦企业发展偏离预想轨道,政府就会采取行动对企业进行管制,两者的利益趋向并不总能最终集中在同一点,即在这次博弈赛中,可能并不存在占优决策。那么此时就需要考虑一个次优决策,也就是需要考虑一个政府对企业垄断的一个忍耐度的问题,即在垄断达到怎样的情形下,政府才会出手,毕竟垄断在企业生产中或多或少会存在,比如生产相近却不相同的产品从而各自拥有自己的客户群这种情形(如可乐和百事),如果政府的忍耐点高,那么在一个相对高的垄断下政府才会实施干预,而如果政府的忍耐度低,那么也许企业就需要在战战兢兢中进行合谋垄断了。

而关于这种管制点的界定,也取决于政府对垄断危害性的判断和对垄断定义的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政府也必须考虑到一些风险:首先,对垄断企业的打压,可能带来市场的非优进化,比如,将一个大企业拆分成若干个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了,可是也许这些小企业都不具备研制新技术或新产品的能力,那么市场就会萎靡甚至被国外的竞争者所代替,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现在美国将波音公司进行拆分成十个小公司,而制造飞机是一项需要随时保持先进技术的行业,而这十家小企业在资金都被平均分成十等分之后,均没有办法在有限资金中抽出资金用于研究,那么也许美国波音公司的大客机的全球百分之八十的占有率会迅速被来自中国或法国的大型客机生产商所代替,这个例子也许并不恰当,但多少能说明一点问题。

其次,从上面的例子,我们能继续推向出,某些时候垄断企业才能具有与其他国家同行的竞争力,这是有关于国家竞争力和民族荣誉感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想作为国家权力执行者的政府也许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设想在中国将某些国有企业,如中国石化公司等进行拆分,也许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份额和名次将为多数人所忽略。

再次,政府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是,政府管制存在着风险。最了解企业情况的是企业本身,而政府对其了解并不能完全,企业完全可以对政府存在欺瞒甚至欺骗行为,这就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策,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政府的管制完全不发挥效果,甚至会引起反向效果,即政府管制存在干预失当的可能;另一个风险是,政府必须考虑到市场积极性的问题,一般垄断企业的成长都伴随着企业在创新技术和改善管理上的努力,即企业在成长为垄断企业前都有过大量的劳力特别是科技劳动力和资金的投资,而等企业发展壮大了,开始收获前期投资的回报的时候,如果政府进行强制管制,这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掠夺投资,这体现了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同时这也可能打击到其他行业或者其他厂商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毕竟,在这场博弈中,根据逆推法,厂商可以知道在其大量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后,并不能得到可观的收入,甚至会面临被迫拆分的危险,那么在决策期,一个理性的厂商的最优决策便是不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投资。所以说,在面临诸多的管制带来的问题,政府需要更多的权衡。

目前,我国反垄断进程已经提上日程,特别是近段时间对联通电信两家网络运营商的反垄断再次掀起了国内的反垄断热潮,而接下来,反垄断也将是发改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升同.行政垄断与政府管制重构[J].改革与开放,2006(10).

[2]吴敬琏.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J].经济研究,2004.39.

[3]刘斌.反垄断问题研究综述[J].时经政法资讯,2002(04).

上一篇:延安红色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下一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