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进与走出“学生中心”

时间:2022-10-23 04:39:37

教师走进与走出“学生中心”

摘 要 “学生中心”一词在课程改革中被频繁使用。在政策导向、理论指导以及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走进片面的“学生中心”观。本文从政策、理论研究以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分析“学生中心”的实质,期望帮助教师走出片面的“学生中心”观。

关键词 学生中心 教师中心 政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34

0 引言

关于“学生中心”与“教师中心”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学者比较了东西方课堂环境时指出:东亚国家的师生关系更倾向于教师中心,而欧美课堂则更倾向于学生中心的课堂。①但在国际化的学生测试,如PISA,东亚国家,尤其是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历年来的成绩表现都处于领先。这看起来似乎矛盾:“学生中心”受到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的推崇;而在实际中,传统“教师中心”的课堂却能带来更好的学生成绩表现。

在当前全球化教育改革浪潮中,特别是在新媒体对教育教学影响愈发强烈的今天,“学生中心”伴随着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等热门的学术语言,受到了推崇。然而,实践中的一些“学生中心”现象却给人警惕。例如,一所优质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因为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学习为出发点,所以学校强调学生的“无过错”原则。结果,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非常不适。②针对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学生中心”,期望帮助教师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中心”,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 教师走进“学生中心”

1.1 政策的愿景

21世纪以来,中国陆续开始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在相关的课程改革政策文件中,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学生为本”、“学生中心”等词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香港《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革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弹性去组织和掌握自己的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传统的强调“教师中心”的国家和地区政策话语上都体现出“学生中心”的转向。

1.2 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会从认知与元认知、动机和情感、发展与社会因素、个体差异因素四个角度提出了14条“学习者中心原则”,其基本假设:学习和动机自然发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结果,当情境和学习条件能够支持学习者的需要、能力、经验和兴趣的时候,学习者的学习更容易取得效果。③自主学习研究认为,当学习者是自主的,采取一种策略性的、元认知导向、内在动机的学习方式时,他们在学校中更倾向于取得成功。④有学者对355325名学生的元分析发现:教师更倾向于“学生中心”(如重视学生的参与,倾听学生的声音,积极的动机等)时,这些变量与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⑤

得益于政策与理论研究的支持,教师们更倾向于接受一种建构主义取向的“学生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则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新加坡一项对313名新手教师的调查,询问他们是持一种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取向还是建构主义教学取向。结果发现,建构主义取向明显优于传统取向,特别是职前教师。

1.3 实践的导向

实践中,“学生中心”成为一种主导教学取向。以我国为例,教师的实践如学校专家教师、“师父”、公开课等影响。学校中的专家教师,如特级教师、区域的教研员,在指导教师中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生中心”的理念特点。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这类教师往往是教育改革理念的先行者,而这种教育理念中尤为突出的是“学生中心”的价值观。⑥

政策话语、理论引导、实践影响三者在“学生中心”上体现出内在一致性:政策上强调“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理论研究不断为“学生中心”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实践中,专家教师引领实践着这些“学生中心”的理念。教师往往容易陷入这样一个情境中:政策、专家学者都说“学生中心”好,那它肯定是好的。然而,当这种表象化的学生中心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时,往往会导致抵制、态度消极等不良的后果。教师在实践这一观念时容易片面地理解“学生中心”,如前文所提的“无过错”原则,又如教师为了探究而探究,彻底否定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⑦这不仅是危险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 走出“学生中心”

2.1 教育改革的系统渐进性

在政策上,教师们需要意识到,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多方的权衡,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哈利分析过当前英国的公共政策,可以作为我们看待教育政策的一个参考。从政策上来看,政策制定的出发点都持有一种“为了所有人得到更好的服务”的目的,在这种目的下,政策制定同时又受着多种因素的调节和限制。教育政策上强调“学生中心”是为了回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当前民主发展的要求;但问责、测试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中心”相矛盾,却是保障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在政策实施中,课程改革普遍得到关注的是课程的具体实施问题,课程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在课程变革实施中在关注和行为改变都呈现不同的水平。不同的教师因其背景、能力、教学信念的不同,在新课程实施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改革行为。因此,一种新理念的践行,一种新的教学探索,如从“教师中心”的课堂转向偏重“学生中心”的课堂,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如果我们把“学生中心”视为一种口号,我们也要看到“口号”背后积极的意义,这一“口号”能够带动一些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关注。香港学者刘洁玲的研究发现,许多教师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培训中,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主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特征,这也使他们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和改变。⑧同样的,“学生中心”的“口号”能够帮助许多教师慢慢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渐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2.2 理解理论研究

从研究的观点来看,关于“学生中心”的观点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论,所持的观点也不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表明,“学生中心”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也不尽相同;第三,所有研究都有情境适用性,同时研究本身也有局限性。

关于“学生中心”的争论,是我国过去十余年课程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比如著名的钟启泉与王策三的“钟王之争”。⑨一派观点强调新课程理念的合法和合理;一派观点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实践中的困难。课改争论持续至今,一派学者仍然坚持认为“学生中心”主导的课堂在基础教育中有不妥之处,值得教师们深思。

第二,如果说上述的争论主要是以一种思辨的方法去看待“学生中心”的话,那么实证研究中,如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中,“学生中心”的课堂是否一定优于“教师中心”的课堂?虽然有关自主学习的许多研究,都努力找寻出自主学习与学生成绩之间的正相关,但另一些实证研究中则有不同的观点,如克里克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虽然自主学习策略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在一些测验中,自主学习的策略与学科成绩呈现负相关。⑩另外,香港两项实证研究发现: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高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合作和参与程度情况下,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能稳定促进学生的“内在价值”、“自我效能”及“策略应用”的发展。

第三,研究本身具有局限性和情境适用性。教师们需要意识到,任何研究都是具有局限性的。例如,一些的量化研究在研究如何影响学生成绩之时,研究者并没有直接去调查学生的成绩,而是询问教师“我感到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成绩”,但教师感知与学生实际习得之间,往往是存在差异的。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际中会频繁使用自主学习策略。此外,学生的能力基础也会影响教师是否采取自主学习策略,当教学对象是能力较高的学生时,他们更愿意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反之对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普遍认为自主学习策略不是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原因是能力较低的学生在选择、评价以及纪律问题、时间限制等问题上都依赖于教师。

2.3 理解实践

教学实践形态千差万别,每个教师都有个人的教学特色。“学生中心”是学生观在实践中的一种体现,其本质在于教师如何理解学生。只有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学生中心”对教师而言才有意义。

以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为例,两类教师的主要区别在如何理解学生的不同。博科和利文斯顿通过对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比较之后认为,专家教师能够把学生的反应和问题作为进一步讨论的跳板,并且使教学保持顺利进展,他们能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而新手教师往往不是改变自己的计划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是对学生的需要置之不理来适应自己的需要。 相比新手教师而言,专家教师因其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握课堂进程并且为学生提供反馈,而这“经验”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他们对学生的了解、需求并且及时给予反馈。

总的来说,在理解“学生中心”与“教师中心”过程和实践中,教师们要走出片面的“学生中心”观点,至少需要理解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中心”与“教师中心”非二元对立,而是两者综合地出现于课堂中。希伯特发现,不同的国家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共同的要素,但是对于各个要素的侧重与组合是不同的。 黄与梁对上海数学课堂的深度观察发现,虽然中国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中心,即教师掌握着学习的进程、内容的选择,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在实际课堂中并非二元独立,更不是对立的。 教师中心的课堂依然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适当的变式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生中心”应该是一种表象还是一种信念?“学生中心”的表象,在实践中屡见不鲜,一些学校打着“学生中心”的旗号,提出“无过错”原则,违反了教育的规律。 “学生中心”应该被视为一种原则,用以发扬那些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照顾学生个体需要的教学实践,同时借助师生、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第三,课堂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方面,它表达了这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课堂是由多种复杂元素组成的,情境的形成来自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它体现了这一环境的动态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动态的互动过程,没有哪一种风格是适用于所有的课堂生态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中心”,无论是政策话语还是专家话语,教师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生态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的生态,以期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中心目的。

本课题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2014-2015年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支持

注释

① Pratt D D.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dultEducationQuarterly[J].1992.42(4):203-220.

② 于泽元.课程变革中的学校课程领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1.

③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Learner-centre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Aframework for school reform and redesign[M]. Washington, DC: Author,1997.

④ Zimmerman B J.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M]//ZimmermanB J,Schunk D H.(Ed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1-38.

⑤ Cornelius-White J. Learner-center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re effective: A meta-analysi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2007.77(1):113-143.

⑥ 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6.4:65-70.

⑦ 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72.

⑧ Lau, K. L. (2013).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based instruc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31:56-66.

⑨ 例如: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3): 5-23.;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5.33(10):3-7.

⑩ Crick RD, McCombs B, Haddon A, Broadfoot P, Tew M. The ecology of learn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learner-centred classroom cultures[J].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2007.22(3):267-307.

⑾ 李子建,尹弘飚.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70-82.

⑿ Lau, K. L. (2013).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based instruc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31:56-66.

⒀ Borko H, Livingston C. Cognition and improvisation: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by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J]. 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 1989, 26(4): 473-498.

⒁ Hiebert J.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seven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TIMSS 1999 video study[M]. DIANE Publishing, 2003:5.

⒂ Huang, R., & Leung, F. K. (2005). Deconstructingteacher-centeredness andstudent-centerednessdichotomy: Acasestudy of a Shanghaimathematicslesson[J].The Mathematics Educator,15(2):35-41.

⒃ Schuh K L. Learner-centered principles in teacher-centered practic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8):833-846.

⒄ 李子建,尹弘飚.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70-82.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农药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下一篇:基于能力培养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