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下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研究

时间:2022-10-23 03:58:54

可持续发展下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资源的无序开采以及低效利用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利用税收手段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潮流。但目前我国的环境税收体系仍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色税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绿色税收

1 绿色税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长期以来资源无限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人们的思维中,忽视了过度使用对后代及生态的不利影响。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艰巨任务,寻找有效的手段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国际资源和环境政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环境资源不应被视为免费的公共资源,而是需要考虑其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1.2 理论分析

环境经济学认为,之所以产生环境问题,排除人们对自然和经济增长规律的认识不足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们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没有考虑到当代的经济增长将会对后代造成的影响。

1.2.1 外部性理论与庇古税

传统经济学常以外部性理论来分析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形成解释环境问题的基本理论。外部性理论最先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他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来说明组织的变化如何导致产能的增加。马歇尔将企业内部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为“内部经济”,而把企业之间分工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外部经济”。马歇尔并没有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外部不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外部性形成的机理,主张借助政府干预的手段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指出税收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手段,即消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庇古税”。这为绿色税收的开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资源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人们保护资源环境的积极性,即,非排他性往往导致“公地悲剧”;非竞争性往往导致“免费搭车”心理。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来提供,通过税收手段取得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提供环境这种公共产品,并将税收作为环境提供的服务价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提供资源环境这一公共物品。

2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现状

我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具有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与优惠政策。比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消费税等。另外我国制定了向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破坏生态环境者收费的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虽一直是我国税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尚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独立的环境税,也没有完整的环境税收体系。现行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费政策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刺激和资金,但这些税种的设立并非纯粹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其保护环境的效果并不明显,整体税费设计也不完善,这就使税收政策工具对于环境污染行为的调控作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1 现行税种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控能力有限

资源税。我国最初设置资源税的目的是调节各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开采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导致的级差收入,并未完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因此土地、水、海洋、动植物等大部分自然资源未纳入课税对象,税基过窄客观上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从量计征的计税依据不合理,对已开采未销售和未使用的资源不征税, 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

消费税。我国目前的消费税主要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税,客观上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树木的滥采滥伐,但此类商品需求弹性较小,在现有税率较低的条件下,征收消费税并没有使该类商品的消费有大幅度降低。而塑料制品、电池以及某些一次性用品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未纳入征税范围,使消费税对人们消费行为的调节功能有限。其它的一些税种如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

2.2 现行税种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的绿色税收优惠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为减免税,受益面较窄,过于分散。而且缺乏对税收中性的考虑,如增值税对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实行的低税率这些优惠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扶持或保护了农业的发展,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3 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

我国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虽属于用经济手段调节企业的排污行为,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排污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太低、立法基础薄弱、缺乏征管手段,存在严重的缺陷。环境保护税可以定义为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主体,按照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开征环境保护税,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能运用税收调节手段引导企业控制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和使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目前我国缺乏真正法律意义上独立的环境税。

3 基于可持续发展构建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3.1 开征环境保护税

水污染税。将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作为课税对象,对排放污水的企业与个人采取不同的征税办法。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实行从量从高定额课征,并依据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设计累进税率,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对城镇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居民用水量为计税依据,采用无差别的定额税率。

空气污染税。以实际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对排放污染气体的经济主体从量计征,根据浓度设计累进税率。对特定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煤炭等产品征收硫税或碳税。

固体废弃物污染税。以排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对排放固体废弃物的经济主体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定额税率,以促进废渣的循环再利用。

3.2 调整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

3.2.1 完善现行资源税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渐将具有重大环境生态价值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列入征收范围,比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并整合各类资源类税费并入资源税。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等。其次,资源税的差别税率应反映资源的稀缺度、经济效用以及对环境的外部性。另外,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税负,将按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

3.2.2 提高消费税的环保作用

消费税自实施以来,对组织收入和引导消费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度的扩大征收范围,逐步将存在绿色替代品的诸如一次性使用的电池、塑料袋、氟利昂等产品列入征税范围,进一步突出合理引导绿色消费功能。其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税率结构的调整,提高环境污染严重或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应税消费品的税率,推动清洁能源、绿色产品消费。

3.3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首先,健全减免税制度,如运用零税率、税收抵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环保以及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新能源领域里的研发活动。其次,完善低耗、高效产品的税前抵扣及环保、节能设备加速折旧方法,鼓励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绿色投资。再次,需要认真梳理和分析现行税制法令条款,确定税收优惠的范围、内容,对各种优惠项目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预算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刚,赵骥民.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可行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8,(08).

[2]杨春玲.对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7,(02).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分析 下一篇:土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