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我们“预设”掉了什么?

时间:2022-10-23 03:50:42

【前言】语文教学,我们“预设”掉了什么?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所以,教师一定要有“勇”有“谋”,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尝试生成中学会“生成”,直至达到他们能够自如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彻底学会语文,学会读书。 第二,“预设”掉了学生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是这样规定的...

语文教学,我们“预设”掉了什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9-01

“预设”,是在我们各科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最普遍,有着特殊的地位:老师把不同教学目标设计在相应的预设之中,通过预设来掌控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基本就是在老师预设好的问题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的。可以说,是教师的预设在统治着整个课堂,指挥着学生的学习。所以,也就是在老师的层层“预设”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失去了太多太多……

一、“预设”,令学生失去了真正学会语文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是这样规定的: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又强调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非常明确地给我们指明: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从而具有独立阅读与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地学习中学会学习语文,学会读书。

而我们的“预设”又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非常有必要明确我们进行“预设”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只要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预设可以吗?我想,这一定会引起语文老师们的一致反对。我也曾经向身边及网上的一些老师(包括一些名师)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的观点高度一致:语文教学,必须要有预设。因为学生们不知道学习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学习,不能依着学生自己的兴趣来。如果不进行预设,就很难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更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深度——不能学到真正的点上,不能挖掘出教材的“闪光”之处。细细归纳,其实就两点:一是学生把握不好学习什么;二是学生自己很难学习到课文的精彩之处。而这两点归纳起来,又共同指向了一点——学生不会学习!也就是说,学生不会学习语文,很难学习得深刻、汲取到文章的精髓。所以,老师一定要“预设”。可是,这又不得不让人思索:既然教师的“预设”是因为学生不会学习,学不好。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教会学生进行“预设”——生成,让学生离开老师的辅助也能够学会学习,并且还能学习得“好”呢?如果我们不能够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怎样生成问题,恐怕“预设”一辈子,结果也只能是学生虽然“学好”了课文,却始终不能“学会”语文、“学会”读书啊!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勇”有“谋”,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尝试生成中学会“生成”,直至达到他们能够自如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彻底学会语文,学会读书。

第二,“预设”掉了学生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是这样规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采取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会简单地认为: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合作完成问题。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自主学习,不仅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且这是更高一层次的自主学习。如果说“自主解决问题”锻炼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自主生成问题”则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学习的能力。它们所关注的目标不同——前者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后者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训练的重点不同——前者训练的是理解与表达能力,后者还突出了学习能力;体现的教学思想不同——前者侧重了老师的“教”,后者则突出了学生的“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预设”的主体是教师,是站位在教师“教”的角度进行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们是被老师预先框定的框框里学习的,他们所谓“发现”的问题,其实,只是在老师的预先铺垫之后的水到渠成罢了,而不是“自主”地生成,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不充分的。而“生成”的主体才是学生自己,是站在“学生”与“学习”的角度进行的,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同时也是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过程——因为,过程决定结果。

第三“预设”掉了语文教学的高度——教学语文。

确实,预设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预设得好,一堂课便能够学得很“精彩”:学习内容到位,学习广度到位,学习深度到位……可是,在一片精彩的赞誉声中,却很少有人能够思想:学生到底学习到了什么,实现了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吗?我们的“预设”,只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具体的内容,着眼于学习目标的细节,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末端环节,是不完整的。它忽略了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这些内容,“锁定”这些内容。而教给学生怎样才能找到这些学习目标——学习的思想与策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预设”式教学,只能是就课文学“课文”,而没有真正达到一种“学语文”的高度。这也正暴露出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问题预设时,往往是眼中只有课文,而忽略了我们更大的教学目标——语文,可谓“只见课文之‘树’,不见语文之‘林’”。殊不知,教材中的课文,只是学生用来学习语文的例子而已。

正是由于“预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本身又同时存在着优势与不足,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地利用它,让我们的“预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第一,我们不仅要预设,还要让学生理解这样预设的理由。让学生从我们教学时的预设之中,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预设的思想与技巧,以老师的预设为学习的范例,尝试着进行自己预设,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学会”语文的能力。第二,以预设搭台,让生成唱戏。为了解决我们教学中学生只会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弱点,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自主设疑的训练后,就可以把教师的预设作为教学时的备用,而以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为课堂重点进行学习。只是在学生的预设存在较大疏漏或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才让老师的预设派上用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把预设从课前搬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之始进行自主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生成,从而真正实现从预设到生成的转变,彻底改变如今教师的预设一统课堂的局面。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预设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实现预设主体的改变——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实现预设时机的转变——从课前教师预设转变为课上师生即时预设;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预设式教学转变为生成式教学;实现预设高度的转变——从学课文转变为学语文,不要让老师的“预设”遮住了学生“生成”的眼睛。从而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真正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真正学会语文。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下一篇: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热爱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