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3 12:45:10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延伸。然而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持之以恒学习的过程,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课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阵地。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教会学生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增长见识,那么语文教学的材料将更加丰富,基地将更加扎实、牢固。

一、正确引导,让学生喜欢上读书

为什么学生学习母语比学习一门外语接受得快?原因就在于学习母语就是他们的生活,学话、说话出自他们的生活必需。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从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最能表达思想的东西入手。

每个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如果你用压制的手段强迫他们不去看、不去玩,倒不如加以引导,教给他们怎么看,让他们怎么去合理地使用电脑。我要求学生看过后能把内容复述出来,最好能发挥想象力,向别人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或者把心得体会总结出来,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训练了学生仔细观察与有条理叙述某一情节的能力。为了防止有的学生迷恋电视、网络,我经常引导他们多听一些其他的内容,如听广播、录音机,以至他人之间的谈话,并试着用一句或几句话说出听来的内容。通过这种最普通的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爱听、爱说、善听、善说的习惯,而且训练了学生听得仔细、说得有条理的能力。这对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个促进。

二、指导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教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不得不承认,课本中确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目,但也有学生不太爱学的内容。原因在于语文对学生的兴趣照顾不够,如果强迫要求,就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不妨解放思想,让学生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

图书室是学校里书刊最多的地方。我经常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务必找到自己喜爱的读物,并且摘录其中精彩的词句,做好读书笔记。课外时间也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比比谁看的书多。学生认为这是一件能够做到的事,有的摘录词语,有的摘录精彩的片段,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有时我也陪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还把自己写的文章,或以前学生曾写过的作文藏在书报中念给他们听,让他们评评优劣。如此一来,使学生不仅锻炼了看书的习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词语,还使学生觉得书刊上的内容并不是每篇都精彩完美,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长此下去,学生便跃跃欲试,想写点什么了。学生最感头痛的是写作文。于是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志、周记。而且自己总是花时间去批改他们的日志和周记。日志和周记比课堂作文毕竟要自由得多了。有位学生曾经写道:“进了初中,课程一下了增多了,作业量也大起来了,自己又最怕写作文,偏偏老师又要我们写什么日志和周记,哎,真是苦死我了。”我特意表扬了这位同学,不仅大胆地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学会了心理描写,这是一篇最好的日志、作文。这样,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也不过如此,既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也训练了学生选择身边的琐事和从自己的内心所感写起的习惯。

有人会说,语文课的课时本来就不太多,还要这里给一点,那里放一点,教学任务还能完成吗?我倒认为是该减少一些课本教学的时间。实施素质教育重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得突飞猛进,迫使我们从观念上对传统教与学的模式进行反思。语文教学的重心应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力为重心。而事实上根本不用担心教学时间不够,而应该担心你用于指导学生探索、分析、思考的能力还不够。

三、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年我校都开展“中华魂”活动。我以此为契机开展各种“诗歌”“朗诵”“讲故事”“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比赛,并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制作“手抄报”。这样一来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最后评出班级的“阅读能手”“讲故事能手”“朗诵能手”等。这些活动好比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持之以恒。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让习惯成为自然,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课本和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里汲取营养,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09).

(作者单位 山西省孝义市第九中学校)

上一篇:《礼仪展风采》说课稿 下一篇:激励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