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时间:2022-10-23 11:59:42

浅谈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意识现状分析

1.就业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确

(1)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对就业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

(2)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走上社会时的事,刚上大学就做职业生涯规划太早了。还有的认为对就业成败的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职业生涯规划。

(3)就业准备时间不足。考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考虑就业问题,而选择毕业当年或毕业之后再考虑,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不足。

2.就业能力及知识技能有待加强

(1)专业知识及技能准备不足。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是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反映出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能力欠缺。

(2)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学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寻找就业岗位,没有积极创业的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高学历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观点还有一定市场。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应对就业风险的出路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专科生希望升本科,本科生希望考研究生,从而提高就业的砝码。

(4)对就业指导了解不多。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说,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但在现实中,学生多数认为就业指导的意义不大。

(5)依赖和盲从心理。有的学生并不清楚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有少数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3.就业期望过高

(1)注重自身经济收入。大学毕业生把“效益好,收入高”作为最重要的职业价值标准。原因是学生主要通过就业获得生活资料,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生活水平。

(2)注重就业地域。各个省的省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大学生就业时比较集中的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影响因素与分析

1.社会及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推进,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而受制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人们的传统观念,社会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劳动附加值的岗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另外从学校方面来讲,我国的高等院校虽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但由于各种因素,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始终做得不太好,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向上与社会需要之间有所脱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这支队伍在有效地探索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方面存在着不足。而且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业务能力不强,加之实践经验的缺乏,无疑使得就业指导功能减弱。因此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2.家庭环境及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强。入学后,大学生远离了家庭,来到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的增多,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也会显现。但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血缘关系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家庭环境在大学生就业意识确立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用各种方式影响子女的求职选择。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定是强迫,而是通过家庭生活的长期熏染。

大学生个体的因素一是个性因素。国外心理学界已注意到了人的个性因素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每一种个性类型都能够实现就业,但也存在个性特点与职业和岗位的适应问题。所以职业生涯设计应该建立在个性类型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基础上,应该以“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为原则来思考并设计发展规划。二是能力因素。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特别是在创业的时候。目前有不少大学生有创业的激情,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由于缺少经济活动经验而无法落实。还有一些人比较浮躁,总幻想着成功的捷径,不愿脚踏实地苦干,一遇困难就退缩或者转向,使得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很容易夭折。

三、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对策

1.培养专业意识,加强专业学习

专业意识是就业意识的基石。一旦我们将就业与专业联系上,我们就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意识及加强专业学习。通过对专业的潜心研究和学习,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很顺利地实现就业。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要做到以下二点:

(1)全面了解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或者缺乏对专业的兴趣。这是大学生专业意识贫乏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我们要在从大学生活开始到寻找就业机会之间贯穿必要的专业教育,让大学生对本专业有整体上的了解。

(2)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专业意识与大学生本人对所选专业的兴趣有绝对重要的关系。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培养自身的专业意识。因此,我们应关注此类对专业缺乏兴趣的学生,提高他们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2.正确定位,合理安排就业

大学生要从自身条件出发,不要对工作的收入有过高期望。同时家庭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应该予以支持。解决传统“家长制”对学生自主择业影响的最好途径是学生应该和家庭及早主动沟通,达成就业观念上的共识。家长应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给学生以参考,而不宜包办。同时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认清形势、量体裁衣、取长补短、科学定位、合理择业,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一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指导,通过生涯设计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二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指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克服不良就业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和参与就业竞争。三要加强政策和信息指导及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及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引导学生走出择业“误区”,消除择业困惑,纠正择业中的片面认识。及时向学生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所需毕业生的类型、人数以及对毕业生素质的具体要求,指导毕业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四要加强择业方法和技巧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荐、笔试、面试的种类,掌握自荐信书写的格式、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笔试和面试的应试技巧和方法。要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展示自己。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

4.构建合理规范的开放的就业大市场

就业市场规范化是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生成的现实保证。努力构建合理、高效、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势在必行。一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构筑大学生就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市场权威的就业信息,进行宏观调控,避免未就业学生大规模盲目流动。各高校的就业网可与人事权威部门的网络实现互通,共同构建大学生资源信息库以便于用人单位的招聘与选择。要尽快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大思路,尽快建立资源共享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网络市场,为学子求职提供一条“绿色通道”。二是各省、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招聘会要逐步进入制度化运行轨道。在固定的地点、相对固定的时间大学生供需信息,让人才市场真正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建芳.鹭大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调查研究[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6).

[2]赵毅.转变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学生主动就业意识―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余修日,万晓东.浅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4]罗三桂.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6]杨广晖.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OL].www.省略/kab/content

/2009-02/28/content_2559982.htm.

[7]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6(4).

[8]张建奇.关于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1(04).

上一篇:论大学生就业前的学力准备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德育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