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语言提升课堂效率

时间:2022-10-23 11:24:37

以数学语言提升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对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自身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一节数学课,从新课的引入、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探索、感情的交流、教学的小结等,无不显示出数学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底。在小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备数学语言,做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思路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不要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逻辑性

(一)课内培养

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审题。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提供一些信息“亭子灯有36盏,筒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不止一种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只,生梨的只数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苹果有48只,是生梨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生梨的只数却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二)课外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对数学和数学家有新的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加、减、乘、除的来历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最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让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与数学交朋友,并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精神。

三、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

1.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交流方式。

2.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几句连贯的话,有条理的进行思维和交流。

3.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的进行思维和交流。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就要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的表达出来。

上一篇:教育部督导办学习贯彻《教育督导条例》研讨班... 下一篇:构建和谐班集体应协调好四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