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转型促生念文明建设

时间:2022-10-23 10:44:38

以产业转型促生念文明建设

近年来,衢州市工业经济已连续6年保持36%以上增长,人均GDP达到3360美元。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衢江出境水水质达标率从2004年的65%提高到100%,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水平天数从2004年的339天提高到356天,饮用水源合格率达100%。全市及下辖所有县(市、区)均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2008年衢州市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也为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坚持从发展思路和战略层面重视与谋划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衢州市一直在努力探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路子,在一次次艰难的取舍中,坚定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一方面,衢州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把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看作衢州最大特色和后发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强化生态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标,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服从全省大局。切实担负起钱塘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责任。衢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发展与保护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几年既是衙州市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生态环保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只有始终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制度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如何把住工业项目落地关口,堵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转移进来?近年来。衢州市在制度层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如衢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区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这一制度明确,市区范围内所有落地项目都必须经过决策咨询服务协调程序,并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市发改、经委、行政服务中心、监察、国土、规划、环保、建设、外经、电力、安全监管、工商、水利等12个部门和有关城区政府分管领导,必要时有关专业银行、消防和巨化集团等单位都是决策小组的成员,按区划和项目投资额的不同,分别进行审核,有效杜绝了各个部门、各个园区各自为政的现象,从源头上堵住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进入。

坚持和加强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近年来,衢州市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决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断加大投入,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副组长的“五城联创”领导小组,20多个市级单位和各区块一把手为成员的环保创模工作组。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包括环保创模在内的“五城联创”整体工作方案以及每一年度方案操作版,明确总体目标、年度任务和完成期限。并在每年召开的全市“五城联创”和生态环保工作大会上,通过“五城联创”责任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各区块,再由各县(市、区)逐级分解,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合力落实的责任体系。同时,把生态和环保工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督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进度到位、任务完成、目标实现。

坚持严格实施法律法规。近年来,衢州市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源整合。先后在推进生态市建设、“五城联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管理、城乡统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环境整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各级政府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生态环保投入的增幅高于GDP增幅,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到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2005年以来,衢州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环境监控监管能力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市委、市政府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开展生态市建设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视察,各职能部门加强工作检查,各区块党政领导也加强对辖区内创建工作的督查。各级环保部门设立投诉电话,聘请人大、政协、纪检、企业社区等单位及老干部作为行风监督员,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坚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衢州市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办法和根本出路,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治理结构性污染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消耗低、效益高、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了经济质量的提升。市政府安排5000万元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安排1亿元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主导产业培育、项目储备、技术创新和改造、做大做强等方面的补助和奖励。

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密切结合起来。近年来,衢州市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理念,不断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环境改善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了对生态环境“共保、共建、共享”的格局,有效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衢州市竹农使用石灰、烧碱腌制毛竹、制浆造纸,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然而,利用竹料腌塘制浆的土法造纸生产工艺落后,产生的废水对水质污染严重。据测算,每生产1吨土纸废水排放量达600多吨,往往出现一家小造纸厂污染整条小山溪的现象。为此,衢州市对全市所有竹料腌塘和土法造纸企业进行关停,整治工作涉及到全市26个乡镇3.6万人口。为平稳推进整治工作,出台了补助政策,对主动平毁料塘的农户,按料塘大小给予20-30元/m2的政府补助。目前,1.24万只竹料腌塘全部得以平毁。土法造纸企业41家、农户半机械家庭造纸土作坊200多个全部得以关闭,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6000多万吨。竹料腌塘和竹造纸企业平毁关停后,源头山溪河流水质得到彻底改观,沿溪群众的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环境的改善更带动了当

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七里乡、黄坛口乡和大洲镇等一些原先以腌料为主业的竹农转而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服务。

坚持宣传发动、全民参与。近年来,衢州广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活动。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开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栏专版,全方位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区各入城口、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等设置宣传标语和广告牌,设立衢州生态建设网站,编制各类项整治的宣传片、图册和4册《浙江绿源一衢州生态市建设文选汇编》,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举办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诗歌征文、环保摄影比赛、电影下乡等一系列群众参与性很强的活动。连续多年在各级党校开设专题讲座,宣讲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等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体系,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市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大力开展群众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7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建成了214个省级“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保护母亲河”号和“生态监护站”以及一大批市级生态环保示范点。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引导市民养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尽管衢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欠发达地区污染减排的形势不容乐观,环境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污染防治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产业升级为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环境优化发展战略,努力谋求经济与生态双赢。

积极倡导和建立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一是树立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正确生态观。当前,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干部要对管辖地区和分管行业的环境质量负总责,企业则是工作的主体。必须加大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教育宣传力度,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和生态观。二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道德素质。利用各种渠道深化环境教育,广泛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正确认识自然、重视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们自愿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加入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三是组织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专题活动,推出一批理论文章、广告标语、宣传画册、音像制品等作品,深入挖掘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示衢州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衢州的优势和竞争力,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只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衢州的发展道路,按照不污染、不蛮干、不折腾、不守旧的原则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实现。

继续通过产业转型促进生态文明。衢州市目前正处在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要在谋求有质量的发展上有所突破,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从产业引导来看,一是要继续把产业高端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指导方针,着力在若干优势产业领域占据产业价值链中高垄断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加快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发挥集群创新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从模仿型向创新型攀升。二是促进制造业生态化改造。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产品的生态设计开发,促进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换代;加快发展从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的环保设备制造业。三是优先发展服务业。大力集聚发展生产性、知识业,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环节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形成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四是发展生态型农业。重新审视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农村环境面貌和生活污染的根本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要做到投入资金和硬件设施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污染防治能力,为衢州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一方水土,预留延展空间。

继续强化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促进衢州产业生态转型需要实现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文明政策体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一是全面设立刚性生态标准。系统设置生态准入门槛,包括各种技术、安全、消耗、环境等各种规范标准,严格禁止高能耗、高污染、质量低劣、不符合生态安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建立强有力的惩治机制。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二是实施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激励和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执行“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和“区域限批”等刚性制度。制定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削减方案,落实污染源达标排放等系列监管措施,将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等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将检查结果纳入到领导干部的综合评价范围。三是努力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行生态经济技术模式,应用好经济杠杆,建立政策支撑体系,给予政策扶持、挂牌保护等多方面的支持。建立生态发展激励机制,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对保护环境的产业实行低利率贷款或政府贴息补偿。免交或少交税。四是加快建立生态经济管理体制。坚决改革一切不适应生态经济发展要求的旧体制,在环境法规标准制定、环评审批、干部政绩考核等方面提出新要求,设计新制度。研究、制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关生态经济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

(作者系衢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上一篇:我省农业源污染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依托核心区位优势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