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源污染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24 08:16:38

我省农业源污染的调查与思考

水,是生命之源。她泽被大地,孕育万物。然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30%的我国。却存在“六大水危机”:水多、水少、水浑、水脏、水丑、水死(引自中国著名水利水电专家刘树坤教授《中国水情的思考》演讲)。水的忽多(涝)忽少(旱)乃天灾,水的浑脏丑死则为人祸:而人为造成水污染的,大致一半来自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面源。浙江的水情也大体如此。从我最近一个时期深入调查的结果看,各级政府及农业、环保等部门虽然在治理农业源污染、保护农村水资源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也见到了一些实际效果,但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因此,必须把“防治农业污染、保护水态环境”作为一件急事要事大事来抓,抓住问题,抓到要害。抓出成效。农业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3年以来。我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压力骤增的新情况,全面启动并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紧紧围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系列农村环保行动,改善农业源污染,保护农村水资源收到了积极效果。

实施规模生态养殖。做好畜禽排泄物治理。畜禽养殖污水,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它散发粪尿恶臭,毒害水生生物,是目前农业生产中最为广泛、常见的污染源之一。多年来,全省采取的主要防治办法是,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畜禽禁(限)养区,对禁养区内2950个养殖户实行关停和转迁:积极推行畜禽散养密集村人畜分离和规模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累计建成各级生态畜牧小区675个,其中省级204个;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规模养殖场进行逐个治理。已完成治理的畜禽养殖场达7894个,其中年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牛2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2753个;已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其中已通过整治的有25个;新建了一批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减排等设施;开始对年存栏3万羽以上规模水禽养殖场进行“水禽上岸、筑塘旱养”的试点探索。这些办法和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畜禽养殖排泄物对农村水源的污染。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减少残留农药的富集和扩散。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640多种,发生在我省水稻病虫害就有90多种,特别是迁飞性害虫连续大面积发生,对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对此,多年来农村“杀虫控害”主要依赖喷洒化学农药,但由于有机氯农药所含的氯苯结构稳定。环境中的残留农药会进一步富集和扩散,毒害土壤及地表和地下水,并且食用农产品还会毒害人体。这几年,我省主要的应对措施: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植保“三新技术”(新方法、新农药、新药械),减少农药用量。2009年,全省有976个乡镇638万亩农作物采用此技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今年又扩大实施面积1000万亩。二是积极推进植保的统防统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时农作物病虫害实行专业化防治。去年全省仅水稻统防统治面积已经达到192.5万亩,经比较,统防统治区比农民自防自治区减少农药使用1.5次,每亩减量121.52克(折纯),增收节支106.2元,真正收到了节本增效减污染的实效。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农肥减量降污增效。田无肥不长,果无肥不结。现在农村似乎不用化肥,什么庄稼都长不了、也长不好,而化学肥料的广泛、过量使用,又损害了土地的质量和农村的水质。为此,这几年我省主要采用了两项技术:一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至2009年,全省实施此项技术的县(市)已由45个增加到72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并且应用范围由粮食作物为主向菜茶果桑等其他优势经济作物覆盖。目前已制定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176个,配方肥施用30多万吨,应用面积达2850.6万亩,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0多万吨(折纯),实现节本增收11.5亿元。二是化废为肥,综合利用。将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杆等农业废弃物,通过加工和生物工程,化废为宝。转化成商品有机肥,替代或减少对化肥的施用。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清理,改善农民居住水源和环境。这几年。我省绝大多数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的治理。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一是“截污纳管”。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尽可能地将村庄生活污水纳入统一布设的排放管网,然后进入污水厂(站)处理。二是“污水净化”。不具备纳入截污纳管条件的村庄(包括农家乐餐饮污水),则采取人工湿地和无动力厌氧相结合的模式处理污水。三是“节水减污”。按照吨水污染系数(1:0.8),节约1吨清水,可以减少0.8吨污水,因此,节约用水在生活中最简单易行。又实用有效,也是农村常见、农民常用的节水省钱减污的好方法。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清理,我省采用的是两种方法:一是平原地区推行“户集、村收、镇转、县处”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二是山区、海岛推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处置”的垃圾收集处理。至2009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80%,超过60%的行政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农业源

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个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生态保护也做了很多年,农村面貌的确有所改观,但总体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由于“发展优先于环保”的思维定势没有真正改变,因而环保工作仍然显得乏力,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更见滞后,不少地方的水态环境令人堪忧。

畜禽养殖问题。水体污染有三个主要指标性的考量,根据国家权威部门测定,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占总量的43.7%、总氮排放占总量的57.2%、总磷排放占总量的67.4%;而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又分别占上述三项指标排放量的96%、38%和56%,可见畜禽养殖是导致农业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省的问题:一是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低。以生猪为例,比较国际通行标准(年出栏500头),我省规模化(年出栏50头)水平仅为34%,饲养方式依然以小规模、低水平为主,经营主体素质不高。二是小规模养殖方式也没有达到全覆盖。有的村庄甚至80%以上的农户养猪,大量自养自卖散养户及畜禽饲养量(特别是家禽)根本无法统计,也难以管理,造成畜禽粪便滥堆屋边村头、尿水直排河溪池塘:有的甚至将病死畜禽丢入江河,每年漂流在钱塘江上大量的死猪足以叫人惊诧。三是养殖场排泄物尚未全部做到“零排放”。有不少小规模养殖户出于养殖成本的考虑。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没有到位或完全到位,有的甚至还偷排偷倒,缺失社会责任。四是养殖总量大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突出。有的市养殖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信息量丰富,产业链健全,生猪发展快,年存栏数达到300多万头,占

全省25%还多,这对居住密集的人口、环境脆弱的水乡造成巨大压力。

农药、化肥施用问题。农药对于植物犹如人类需要处方药一样。然而,我们的新农村在对付农作物病虫害时,相信并大量使用的是“西药”即化学农药,而对“中药”即生物农药兴趣不大,目前使用生物农药不到农药总量的2%。就是说。农业生产中“杀虫控害”基本依赖化学农药,结果在“控害”的同时,又生发“新害”,即对土地、水源和食用农产品造成毒害的“残留”。为防止化学农药“残留”超标,农业主管部门主要是推行“统防统治”,按照农药的安全使用说明,实行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而目前的问题,是这种好办法覆盖面还很小。以主要农作物水稻为例,推广的面积还只有12%,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要靠农户自己掌握使用,但如今留在家的农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老弱居多,因而很难保证做到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普遍。同时因为农民面广分散,也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政府又不给回收费用补贴,因此,大量的废弃农药及农药废弃包装物丢在田头、水沟、河道污染环境。无人过问。化肥施用情况要比农药好一些,原因是测土配方的力度比较大。问题有些类似,如化学肥料是如今农作物的当家肥料,不仅肥效快,而且用起来简单方便又没有恶臭重味,所以,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个体农户,都喜欢施用化肥,对农业废弃物(如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经加工还化的商品有机肥只是作为补充。同时,为了高产速生,化肥被过量投入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壤理化结构的破坏,伤害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农村地广人多,生活污水和垃圾过去一直没人管,也管不了,更管不好。这几年农村环境整治,政府下决心要管好这件事。对付污水的办法就是建造乡镇污水处理厂,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再把集中处理后的达标水排入河道。近两年,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把这项工程做得似火如荼:有的设区市已经投入几十亿元巨资。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但这项利国、利民、利农村的举措也面临困境: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截污纳水管网因建设成本高和建设周期长而无法同步跟上,导致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将近一半处于污水“吃不饱”或“吃不到”的状况,不能做到正常运行;有的甚至因为运行费用无法保障而成为“晒太阳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使不少河道、湖泊和池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鱼虾等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虽然比过去要好,但收集不干净、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处理方式多数仍采用简单粗放的“焚烧”和“填埋”。

农民从事固废垃圾拆解问题。城里经常可见到农民上门收购废1日家用电器,事实上他们从事的就是电器垃圾的拆解买卖。有的地方甚至在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的状况下,把这种无序的、低级的、粗野的资源再生产业,看作是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给以默许、鼓励和支持。比如,台州路桥有43个村落5万多村民(不包括雇用的外来工)在利益驱动下,十多年来,大量收集废旧电器,堆放房前屋后田边,赤手空拳敲打拆解,露天焚烧废旧线头,废渣倒入农田路边,废水直排菜地池中(自挖):他们在拆出“金山银山”、成为流金买卖的同时,带来了当地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的重度污染,严重毒害了土地和水源,以至当地居民已无粮菜瓜可种、无放心水可喝,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农业源污染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浙江人均拥有水资源1780立方,只有全国人均(2200立方)的80.9%,还不到世界人均(7300立方)的1/4。这个有限而宝贵的水资源大约有一半用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又点多面广量大,因此,自然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树理念。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那一定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然而,现在农村是满目青山绿油油,只见水体脏浑臭。所以,防治水污染,首先须对水要有新的理性思考,至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水态与生态。都说“青山绿水,生态优美”。生态环境的本色是绿色,一个“绿”字,就是山与水的纠缠和结合。可见水态也是生态,水情也是环境。水不清,地不灵;如果一个地方污水横流,那它决不是个好地方。二是水体与水乡。浙江特别是杭嘉湖绍地区,古今皆称江南水乡。水乡不缺水,缺的则是清洁水。如今江河湖泊水体浑浊是常态,用水无节无度与水质性缺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地方政府与百姓。三是水情与政情。水之活,国之兴;水之死,国之殇。水情告急,必然民情告急;民情决定政情,又必然会引发社会不稳乃至动乱,古今中外为水而哭、为水而争、为水而战的案例很多,足以让人警醒。怎么办?一个理念、一条路:水源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源,是和谐之源:在发展经济中摒弃“带病、受伤、含泪、滴血”的GDP,追求绿色、节能、清洁、健康的GDP,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路子。

重科技。“在科技面前,没有什么东西是垃圾”,这句话说明了科技的力量。防治农业面源的水污染,同样要依靠甚至依赖农业科技。比如在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处理上,既要加快实施农村规模沼气项目,又要广泛发展户用沼气:既要扩大沼气覆盖面,又要不断改进和提升工艺,更要开发创新别的加工技术和先进工艺,从而把畜禽粪尿转化为新的农业资源。真正做到变害为宝。又如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要精心培育、优化和选用抗病虫性强的种子种苗新品种,创新并推广科学的农业轮作制度与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技术:要保护和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大力研发生产高效无毒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要广泛开发利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色板等防治产品。总之,要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相配套的绿色防控技术着力着手,以减少植保对化学农药的需求和依赖。再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除了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外,还要因地制宜采用科普性的格栅隔油、无动力厌氧、植物过滤、湿地循环等方式方法,这样既经济又有效。

抓转型。农业源的污染问题,与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关。只有将过去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地遏制污染。首先,生产方式要转型。要采取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和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并以立体经营、综合利用为重点,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同时扩大稻秧旱育、薄露灌溉、免耕直播、栽培喷滴等技术应用,从而加快循环、精细、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进程。其次,经营主体要转型。无论是作物种植还是畜禽养殖,都应从低水平、分散性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组织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同时,要从资源节约、生态涵养、环境友好的要求出发,建设好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科技转化、生态循环、机制创新的导向功能和引带作用。再次,管理体制要转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在的管理体制既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又存在着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交叉或真空失管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管源水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节水、管节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污水、管污水的不管循环水,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出重拳。这几年,社会关注的污染问题已经积重难返,累抓累排,司空见惯。因此,要治污染保水源,非得出重拳不可。有的地方提出的“三铁”手段不失为一个好措施。一要有“铁心”。减排降污工作要铁了心去做,任何时候都不要动摇;要把这件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完不成目标的,轻则批评,重则换人。二要有“铁腕”。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要用铁的手腕,进行巡查检测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有违规违法排污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实行“零容忍”,排除阻力,一查到底。三要有“铁面”。对那些暗自排放大量污水污物、造成当地大面积生态灾难的,制售假冒伪劣农药、造成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将因疫情扑杀和病死畜禽丢入江河或流入市场等严重违法案件,相关部门要和司法机关联手打击,对单位法人和当事人从重惩罚,并选择典型在媒体曝光。以儆效尤。

(作者系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富阳积极创新政绩考评机制 下一篇:以产业转型促生念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