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袁崇焕

时间:2022-10-23 10:17:54

民族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是中国杰出的军事家、明末著名的抗击后金的将领和民族英雄。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认为:袁崇焕个人的生死存亡,非止关系明朝的兴亡,直接关系中国的命运。袁崇焕不死,清朝未必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由于袁崇焕“杀身之祸,起于朋奸,与岳武穆孤忠蒙罪,惨同一辙。”因此被称为“东莞岳飞”。

兼具农民与商人的性格

袁崇焕,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生于东莞县石碣区水南乡守义坊。袁崇焕的祖父袁世祥经营木材生意,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也继承父业。袁子鹏不想儿子走自己的道路,要儿子发愤读书。袁崇焕出生在农民兼商人的家庭,农民的勤劳与朴实,商人的睿智与机变,两种性格,两种熏陶,都对袁崇焕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袁崇焕不负父望,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仅二十二岁的袁崇焕青春得志,科举成名,中了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这年他已三十五岁。这一年,明清之间在辽东大地上进行了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军大败。萨尔浒之战,暗示了明王朝的命运,也决定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

天启二年(1622),御史侯恂向皇上举荐,破格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此前一年,努尔哈赤水陆并进,一举攻陷沈阳、辽阳。明朝在东北的防线全面崩溃,山海关危在旦夕。只要山海关失守,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于是,北京从朱元璋开国以来第一次宣布了。袁崇焕一扫文臣武将中普遍存在的悲观、恐惧情绪,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他疏言:“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

急救京城之围

崇祯二年(1629),关外大旱,依附后金的蒙古族和部分女真族,因缺乏粮食,出现人吃人的严重局面,并纷纷投奔明朝。皇太极眼看后金要解体,为夺取明朝粮食、牛羊充饥,于是再次发起入侵。

皇太极兵分两路,表面“直薄锦州”,却在遵化城会师,避开宁远,绕道蓟州,直取北京。金兵就要到北京城下了,崇祯皇帝急忙命附近各省巡抚入京勤王。但这些兵马,从未认真操练过,不但不能打仗,甚至根本未到北京。翰林院金声推荐游僧和尚中甫为副总兵,临时收买一些乞丐、难民为兵,一战全没,京城危在旦夕。

明朝规定,边疆的兵马没有圣旨决不能入关,更不能进京,目的是防止边疆将领造反夺位。袁崇焕铁骑入蓟州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后金军打到通州,事急之下,袁崇焕率骑兵九千,紧急驰援,抵北京广渠门外,在袁崇焕军疲劳、饥寒、露宿的困难情况下,后金军攻打北京之战展开。皇太级趁袁崇焕的十万步兵未到,抢先发起全面进攻。从清晨到天黑,皇太极指挥数万金兵扑杀九千又饿又困的明军,竟然不能取胜。

两场大捷树立威名

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见辽东大地一片空虚,于是挥兵东进,重重包围宁远,金兵拼命挖掘城砖,终于,宁远城墙给挖塌了一丈多。有了缺口,金兵就能蜂拥入城。袁崇焕巧妙地以高城、大石、弓箭、巨炮,对付金兵的马队,避开金兵能骑善射的特长,发挥自己高城、大炮的优势,取得辉煌的胜利。横行一世的努尔哈赤不由哀叹:“我从二十五岁用兵,所向无敌,明军无人敢议战守。这一次竟败给袁崇焕这个南蛮小子!”不久,努尔哈赤又伤又病,气怒而死。

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誓报父仇。袁崇焕洞识皇太极声东击西,名义上攻锦州,实际要打宁远的诡计。皇太极想包围锦州,引袁崇焕出宁远城而无法使用大炮,以发挥金兵能骑善射的本领,在野外驰骋,歼灭袁崇焕的兵马。

皇太极久攻锦州不下,又见袁崇焕没有中计上当,并不出城援救,就从沈阳调兵,直接围攻宁远。袁崇焕早已在城外挖好战壕,列好大炮,金兵拥来,袁崇焕则发大炮猛轰。皇太极无计可施,被迫停战。宁锦之战,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

皇太极施反间计

皇太极数万大军在广渠门外被袁崇焕九千骑兵击败之后,立即施行毒辣的反间计。派人坐在两个明朝俘虏住的帐篷外,伪装低声说,皇太极十万精兵之所以没有消灭袁崇焕九千人马,是皇太极与袁崇焕事先约好的。袁崇焕的军营里派了两名来使与皇太极密商,只待崇祯皇帝放袁崇焕进城,袁崇焕就作后金内应。两名太监当然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天,金兵又故意失火,制造一场混乱,有意放太监逃回北京。

一向疑神疑鬼的崇祯皇帝,早已听到京城的谣言,而今又听到两名太监的上奏,心里一横,决意拿袁崇焕是问。下旨召袁崇焕等进京“议饷”。崇祯皇帝不待袁崇焕说明,立即下令逮捕。

总兵祖大寿见崇祯皇帝黑白不分、忠奸颠倒,带领辽东兵马愤然离京,直奔山海关而去。袁崇焕怕皇太极来攻,手写一书,用蜡丸封好,派快马去追祖大寿。祖大寿一边读,一边痛哭,将士们无不垂泪。

皇太极见祖大寿十万辽兵回师,更有各路援兵也陆续到京,只好退出京师。北京保住了,崇祯皇帝的金龙椅又稳固了。崇祯见自己无法调动的大军,竟被袁崇焕一纸书信就能召回来,认为留下此人,终是隐患,于是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佘义士守护英灵

崇祯三年(1630)八月初五,崇祯帝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失误封疆”的罪名,将率师入卫北京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处以磔刑,民间俗称“千刀万剐”,其家产没收入宫,兄弟、妻子流放二千里。

八月十六日,刚过中秋佳节,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动手,在谣言的煽动下,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认定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蜂拥上前骂他、打他、咬他,恨不能把他撕成碎片,碾成粉末!片刻之间,袁崇焕便只剩下一副骨架,一代英雄袁崇焕身负恶名含冤离开了人间。

袁崇焕死后尸骨暴露原野,只剩下头颅枭首示众,袁崇焕的部属佘义士,是顺德县马江村人,他连夜将袁崇焕的头颅盗走,偷偷葬回广东义园(广东人在北京的墓场),让英灵能返回故乡。佘义士还在墓地结庐守坟,死后交代子子孙孙永远守下去。直到,佘家的子孙还巧妙地用灰沙批荡,保护了袁崇焕的墓碑庙联。

蒙冤受屈而死

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群臣大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恳请皇帝再三慎重考虑。崇祯拒不受谏。祖大寿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兵部职司郎中、后任山东巡抚的余大成质问皇上,逮捕累立战功的袁崇焕,岂非“兵临城下,而自坏长城吗”?长安士庶一百多人勇为袁崇焕担保。袁崇焕部属何之壁带领一家四十口人为袁崇焕鸣冤喊屈,要求让全家四十口人换一个袁崇焕出狱,好卫国抗敌!

崇焕无罪下狱,天下冤之。但也有不少讨好崇祯的人。而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袁崇焕心腹谢尚政的出卖。谢尚政是袁崇焕的同乡、武举,是袁平生所结的“死士”,他在袁崇焕的提拔下升到参将。兵部尚书梁廷栋总觉得杀袁崇焕的证据不充分,便授意谢尚政诬告,答允他事成之后升他为广东总兵。谢尚政利欲熏心,居然出头诬告。在谢尚政的诬告下,狱中的袁崇焕终于难逃“死劫”。

150多年后沉冤昭雪

袁崇焕被杀,崇祯皇帝失去长城,不过十余载,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遗臭万年。而袁崇焕的英灵却永存人间!

人们对袁崇焕的公开正式追念是在清朝乾隆帝为他之后。乾隆帝批阅《明史》,查看《清太宗实录》,才知道袁崇焕根本没有叛国之罪,是清太宗使的“反间计”。乾隆于是决定为袁崇焕,蒙受了150多年不白之冤的袁崇焕终于沉冤昭雪。

广东东莞是袁崇焕的故里,《广东通志》、《广州府志》、《东莞县志》等都记载了袁崇焕的事迹。清嘉庆元年(1796年),广东巡抚陈大文呈请袁崇焕入祀乡贤,获得旨准。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东莞建成袁督师祠。后来,在莞城曾建有袁督师祠和牌坊,在水南、温塘等地曾建有督师祠和袁大司马祠,今亦无存。二十世纪末,富裕起来的石碣人大力弘扬袁崇焕精神,先后投资900万元拍摄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袁崇焕传》,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袁崇焕纪念园(一期工程),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崇焕中学,投资近亿元建设了崇焕大道。袁崇焕已成为石碣和东莞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上一篇:让世界犯晕的WINDOWS 下一篇:爱你爱到杀死你